《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港口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美國政府近期公布的一項針對中國航運公司及中國製造船隻的高額港口收費計劃,引發了國際航運市場的廣泛關注。這一政策不僅可能大幅增加美國港口的運營成本,還將對全球港口發展格局產生深遠影響。本文將從政策背景、實施細節及其潛在影響三個方面,分析這一舉措如何重塑2025年乃至更長時間內的港口發展趨勢。
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於2月21日宣布,擬對中國航運公司及中國製造船隻進入美國港口徵收高昂費用。具體收費標準如下:
- 對中國船舶運營商:單航次進入美國港口的收費上限為100萬美元,或按載貨量每淨噸1000美元計算。
- 對中國建造船舶的船隊:根據船隊中中國造船舶比例,單航次收費最高可達150萬美元(占比超50%)、75萬美元(25%-50%)或50萬美元(0%-25%)。
- 對訂購中國船舶的運營商:若訂單中中國造船占比超50%,單航次收費100萬美元;25%-50%收費75萬美元;0%-25%收費50萬美元。
這一政策的核心目標是遏制中國在全球港口與航運領域的影響力。然而,其影響將不僅限於中美航線,還將波及全球港口網絡的運作模式。
儘管面臨外部壓力,中國造船業在2024年依然取得了顯著成就:
- 造船完工量:全國造船完工量達到4818萬載重噸,同比增長13.8%。
- 新接訂單量:全年新接訂單量為11305萬載重噸,同比增長58.8%,占全球市場份額的74.1%。
- 手持訂單量:截至2024年底,手持訂單量為20872萬載重噸,同比增長49.7%,占全球總量的63.1%。
這些數據表明,中國在全球造船市場的地位不可撼動。即使在國際政治經濟環境複雜多變的背景下,中國製造船舶依然受到國際市場青睞。
美國高額港口收費政策的實施,將迫使相關企業重新評估其全球供應鏈布局:
- 短期影響:部分航運公司將不得不承擔額外成本,這可能推高貨物運輸價格,最終由消費者買單。
- 長期調整:從長遠看,這一政策可能導致部分航線轉移至其他港口,從而改變全球港口的競爭格局。
更重要的是,這一舉措將加速港口服務的區域化和多元化趨勢。各國港口需要加強合作,優化資源配置,以應對可能出現的市場波動。
美國對中國航運公司的高額港口收費計劃,實質上反映了國際港口經濟格局正在經歷深刻調整:
- 政策風險:各國港口需警惕類似措施帶來的不確定性,提前制定應對策略。
- 技術驅動:通過數位化和智能化手段提升港口效率,降低運營成本,將是未來港口發展的關鍵。
- 區域合作:加強區域內港口間的協同合作,構建更加 resilient 的物流網絡,將有助於緩解外部政策衝擊。
總結來看,美國的高額港口收費計劃不僅是一次針對中國航運業的挑戰,更是對全球港口經濟格局的一次重大考驗。面對這一變化,各方參與者都需要積極調整策略,在變局中尋找新的發展機遇。
摩根史坦利發表報告表示,長和擬同意將其所持有的港口業務權益(不包括在香港和深圳營運的聯營公司HPHT)出售給貝萊德牽頭財團,其應占企業價值為182億美元。而長和擁有和記港口集團80%權益(剩餘20%股權由新加坡港務局局所擁有)。因此,長和的相關資產的有效企業價值為182億美元。截至2023年,長和旗下港口業務擁有資產126億美元和負債40億美元,因此潛在出售價格高於其資產價值。長和預計將獲得190億美元的現金收益。該公司目前的淨債務為176億美元,這意味著該公司可能會轉為淨現金,或對股東送特別股息。而從長和過往歷史上亦曾有相關先例。
中國報告大廳聲明:本平台發布的資訊內容主要來源於合作媒體及專業機構,信息旨在為投資者提供一個參考視角,幫助投資者更好地了解市場動態和行業趨勢,並不構成任何形式的投資建議或指導,任何基於本平台資訊的投資行為,由投資者自行承擔相應的風險和後果。
我們友情提示投資者: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