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分析 旅遊產業細分 內容詳情
越南:目標是到2025年吸引2500萬-2800萬外國遊客(20240614/12:29)
 遊客 2024-06-14 12:29:34

越南政府聲明稱,政府的目標是明年將外國遊客數量增加到2500萬-2800萬,到2030年增加到3500萬。

延伸閱讀

新疆今年接待遊客突破3億人次(20241226/16:10)

記者26日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獲悉,截至12月25日,2024年新疆接待國內外遊客突破3億人次,同比增長約14%,創歷史新高,實現旅遊總收入約3552億元,同比增長約21%。(新華社)

莫斯科市旅遊委員會主席:今年上半年中國遊客達19萬人次,同比增長2.4倍(20241223/16:38)

近日,莫斯科市市長辦公室和政府第一副主任、莫斯科市旅遊委員會主席葉夫根尼•科茲洛夫告訴記者,莫斯科旅遊業正在積極從疫情中恢復,年度入境遊客數量持續增長。2024年上半年,來自獨立國協以外國家的遊客訪問莫斯科的人數同比增長70%。科茲洛夫指出,中國前往莫斯科的遊客數量在獨立國協以外國家中居領先地位。今年上半年,中國遊客數量達到19萬人次,比2023年同期增長了2.4倍。在赴莫斯科的中國遊客中,25%為商務目的,59%為旅遊或私人目的。 (21財經)

2024年1-11月訪日遊客人數創歷史新高(20241218/15:16)

日本國家旅遊局(JNTO)18日發布的數據顯示,11月訪日遊客人數為318萬7000人,比去年同月增加了30.6%。1-11月的累計訪日遊客人數為3337萬9900人,超過了之前最高的2019年的3188萬人,刷新紀錄。前來觀賞紅葉的遊客等增加,推動了整體遊客人數增長。

今年前10個月杜拜國際遊客數量突破1496萬 同比增長8%(20241217/21:55)

杜拜經濟與旅遊局日前舉辦2024年度第二次定期合作夥伴會議。來自旅遊、酒店、景點、活動策劃、航空及政府機構等領域的1300多名高管和專業人士出席會議。數據顯示,2024年前10個月,杜拜接待國際遊客1496萬人次,同比增長8%。酒店房間總數增至152532間,酒店入住率等各項指標均實現增長。

「即買即退」提高境外遊客「提袋率」,四川前3季度離境退稅同比增長近5倍(20241014/15:20)

10月14日,記者從國家稅務總局四川省稅務局獲悉,據相關數據顯示,今年1—9月,四川省共為來自66個國家和地區的2800多名境外旅客辦理離境退稅業務,退稅額達1469萬元,同比增長近5倍。今年國慶假期前5日,四川為16個國家和地區的境外旅客辦理離境退稅,退稅額同比增長約5.8倍。其中,擴大離境退稅覆蓋地域範圍方面,四川已設有離境退稅商店474家,顯著提高了境外遊客的「提袋率」。(四川在線)

海南:國慶期間接待遊客413.32萬人次,遊客總花費57.38億元(20241008/17:18)

海南省旅遊和文化廣電體育廳發布消息,2024年國慶假期(10月1日至7日),全省共接待遊客413.32萬人次,按可比口徑同比增長10.7%。其中過夜遊客163.20萬人次,按可比口徑同比增長12.4%;一日游遊客250.12萬人次,按可比口徑同比增長9.5%。遊客總花費57.38億元,按可比口徑同比增長1.1%。(三亞發布)

韓國7月接待外籍遊客141萬人次,恢復至2019年同期97%的水平(20240829/14:10)

韓國旅遊發展局(韓國觀光公社)8月29日發布的數據顯示,韓國7月接待外籍遊客141萬人次,同比增長36.5%,達到疫情前2019年同期97%的水平。從遊客來源地來看,中國大陸以45.9萬人次居首,其後依次為日本(24.3萬人次)、中國台灣(14.3萬人次)、美國(12.1萬人次)等地。

成都境外遊客數量攀升 航空口岸出入境人員流量超2023年全年(20240812/16:36)

據成都發布官方微信公眾號消息,隨著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落地,到成都遊玩的境外遊客數量不斷攀升。根據統計數據,7月成都地鐵的跨境支付掃碼乘坐地鐵使用量同比增長177%;從整體上看,7月成都地鐵線網累計客運量突破2億人次,環比增長11%。7月20日,成都航空口岸2024年出入境人員流量已經突破300萬人次,超過2023年全年,位居同時段中西部地區對外開放航空口岸第一。

粵港澳大灣區暑期人員流動加速 遊客大幅增長(20240801/14:29)

正值暑期,粵港澳大灣區迎來了新一波旅遊熱潮,在深圳,深中通道的開通帶來了大批廣東西部地區的遊客,港澳遊客也持續增長。深圳邊檢總站邊防檢查處四級高級警長杜海表示,暑期以來,深圳邊檢總站共查驗出入境人員1653.4萬人次,環比6月上升5.7%,深中通道通車,暑期郵輪開始加密航次,吸引了大量出入境人員經深圳口岸通關。(央視新聞)

中國報告大廳聲明:本平台發布的資訊內容主要來源於合作媒體及專業機構,信息旨在為投資者提供一個參考視角,幫助投資者更好地了解市場動態和行業趨勢,並不構成任何形式的投資建議或指導,任何基於本平台資訊的投資行為,由投資者自行承擔相應的風險和後果。

我們友情提示投資者: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熱門推薦

相關資訊

更多

免費報告

更多
關於我們 幫助中心 聯繫我們 法律聲明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1895號
閩ICP備09008123號-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