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博時基金旗下3隻養老FOF同日發布了可能觸發基金合同終止情形的提示性公告,並且暫停申購、定期定額投資業務,這三隻產品分別是博時養老目標日期2040五年持有期混合基金(FOF)、博時養老目標日期2045五年持有期混合基金(FOF)、博時養老目標日期2050五年持有期混合基金(FOF)。有公募人士對記者指出,個人養老金遇冷與產品整體回報不佳、產品持有期限較長有較大關聯,同時與全民養老意識依然較為淡薄、繳費人數占比較低等因素也有一定關係。另外,近幾年來市場反覆震盪,權益市場波動較大,受市場行情影響,養老FOF收益不及預期,規模縮水。(每經)
廣發基金與上海證券報投教中心發布的《個人養老金儲備情況調研報告》顯示,超九成受訪者表示聽過個人養老金帳戶,並有近五成受訪者了解並已開通個人養老金帳戶,反映出該制度試點已初見成效。此次調研的多數受訪者認為,40至49歲是開始準備養老的理想年齡;有七成受訪者認為,有必要為個人養老做專門的資金規劃;同時,已有六成受訪者著手準備個人養老資金。國家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平台顯示,截至今年12月10日,個人養老金專項產品共有836款,其中儲蓄產品466款,基金產品200款,保險產品144款,理財產品26款。《報告》顯示,受訪者進行養老準備的投資選擇比較多元,對四類金融產品均有涉及。其中,選擇養老儲蓄存款的受訪者占比達50%,購買理財產品、保險產品和公募基金的受訪者占比分別為43%、37%、20%。(上證報)
12月20日,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高金)聯合螞蟻集團研究院和螞蟻理財智庫,共同發布了最新一期《中國居民投資理財行為調研報告》(下稱「《報告》」)。《報告》發現,居民整體呈現出對家庭財務措施熱情回升的趨勢,體現為財務規劃目標更清晰、長期的養老和保險配置在增長、健康負債率人群在增長。
記者從12月17日舉行的重慶第四季度民政政策新聞通氣會上獲悉,重慶市養老服務從業人員達1.7萬人,其中養老護理員1.2萬人,持證率52%。(新華社)
「2024陸家嘴論壇」於6月19日-20日召開。中國人壽保險(集團)公司副董事長、總裁蔡希良出席並參與「銀髮經濟與養老金融」的討論。蔡希良建議,在政策方面,研究取消企業參加第二、第三支柱必須先參加第一支柱的要求,「再比如企業年金職工參保率必須達到70%,這就是隱性門檻」。他認為,需要破除這些隱性門檻,從而給廣大中小微企業、社會公眾更多自由選擇權。「再比如稅收方面,研究適度提升個人養老金的稅優額度,現在一年是1.2萬元。同時優化個人養老金領取時無差別增收3%的個稅,對於中低收入人群、靈活就業人群等全程免稅,從而增強第三支柱對廣大免個稅群體的吸引力等等」,他認為,通過這些政策優化,切實提升第二、第三支柱參與積極性,可以為有效增加養老金儲備創造更好的條件。
宏利金融日前發布的2024年宏利亞洲關懷調查(下稱「調查」)顯示,在已婚人群中,「養兒防老」這一傳統觀念已經不再受到廣泛認可。在已婚有孩人群及有生育計劃的人群中,三分之一的受訪者表示他們並不指望在年老之後獲得孩子經濟上的支持,養老規劃也將成為這一部分人群的「必選項」。此外,近四成(39%)的已婚無孩受訪者並未確定生育計劃,他們同樣可能需要提前為養老進行規劃。兩相結合之下,預計未來中國內地已婚人群對養老規劃的需求將會加速增長。調查顯示,隨著「養兒防老」的觀念退潮,六成(62%)已婚有孩受訪者表示,出於對家庭的財務支持,他們可能考慮延遲退休,更有高達75%的已婚無孩受訪者做出了相同選擇。中國內地已婚人群對於家庭財務狀況的重視度為該群體對養老相關產品及服務的巨大需求埋下了一定的伏筆。(澎湃新聞記者 胡志挺)
國家衛生健康委5月16日公布,截至2023年底,全國具備醫療衛生機構資質並進行養老機構備案的醫養結合機構7800多家,床位總數達200萬張。
中國報告大廳聲明:本平台發布的資訊內容主要來源於合作媒體及專業機構,信息旨在為投資者提供一個參考視角,幫助投資者更好地了解市場動態和行業趨勢,並不構成任何形式的投資建議或指導,任何基於本平台資訊的投資行為,由投資者自行承擔相應的風險和後果。
我們友情提示投資者: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