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年來,隨著健康意識的提升,保健品市場持續火熱,但行業亂象頻發。2024年數據顯示,在直播帶貨領域,30.5%的輿情聚焦於保健品虛假宣傳問題,部分商家以「快速見效」「根治疾病」等話術誘導消費者購買,甚至將保健食品包裝成藥品銷售。例如,某品牌在抖音平台宣稱其成長肽產品可幫助兒童增高26厘米,實際效果卻引發大量退款糾紛。此類行為不僅侵害消費者權益,更暴露出行業監管與平台治理的深層矛盾。
保健品行業虛假宣傳已成消費投訴重災區,其背後是監管標準模糊、平台審核能力不足與商家逐利行為的疊加效應。唯有通過技術賦能、法律細化及多方協同治理,才能淨化市場環境,保障消費者在健康需求中不再被「虛假承諾」蒙蔽雙眼。數據顯示,2024年市場監管總局已曝光多起典型案例,但行業亂象仍需持續高壓整治,方能重建信任與合規發展的良性生態。
商家通過「有2cm不要嫌少」「無效退款」等營銷話術,將保健品包裝成「萬能靈藥」。某案例中,家長花費3561元購買EZZ成長肽產品後,僅獲退1000元。直播中,主播稱其產品為「全球膳食營養榜單TOP」,但未標註「藍帽子」保健食品標識,且宣傳內容模糊藥品與保健品的界限,涉嫌違反《廣告法》。更有消費者反映,商家暗示某保健品可治療甲狀腺結節等疾病,卻在退款時推諉責任。
關鍵數據:黑貓投訴平台顯示,超60%的保健品投訴涉及虛假宣傳、誇大療效,部分案例中消費者因副作用或無效使用產生健康風險。
保健品介於食品與藥品之間,其註冊標準相對寬鬆。直銷渠道占據市場近50%,其中82%的企業涉足保健食品領域,易滋生層級營銷與價格虛高問題。法律專家指出,商家常以「調節」「改善」等模糊表述規避法規,如稱產品能「增強免疫力」,卻暗示可替代藥物治療疾病。
平台困境:直播內容海量且形式多樣(圖文、短視頻、直播間),審核人員難以及時識別隱晦話術;部分商家通過刷單、僱傭水軍偽造口碑,甚至更換帳號逃避監管。例如,某「央企甄選」帳號以「男人喝什麼都比不上六寶茶」等暗示性語言銷售產品,銷量異常突出卻缺乏實質依據。
消費者需舉證宣傳內容與實際效果不符,但保健品功效難以即時驗證。例如,增高類產品需結合遺傳、運動等因素綜合評估,商家卻以「個體差異」為由拒絕擔責。數據顯示,2024年市場監管總局查處6966件民生領域廣告違法案件,其中多起涉及保健品虛假宣傳,但消費者實際維權成功率不足30%。
平台責任爭議:部分店鋪客服聲稱產品「通過檢測審核可以上架」,但監管漏洞導致問題頻發。抖音等平台雖制定《滋補保健行業宣傳規範》,但仍需強化技術手段(如關鍵詞過濾、直播實時監控),並對違規商家實施熔斷機制,強制標註「非藥物」警示標識。
專家建議:一是加強成分檢測與效果追蹤,對高風險產品建立動態評估體系;二是平台需配合監管部門溯源調查,留存交易數據並簡化維權流程;三是消費者應警惕「包治百病」話術,核實產品資質(如藍帽子標識)。
總結
中國報告大廳聲明:本平台發布的資訊內容主要來源於合作媒體及專業機構,信息旨在為投資者提供一個參考視角,幫助投資者更好地了解市場動態和行業趨勢,並不構成任何形式的投資建議或指導,任何基於本平台資訊的投資行為,由投資者自行承擔相應的風險和後果。
我們友情提示投資者: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