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當前我國水泥行業面臨多重結構性矛盾疊加衝擊,產能過剩、環保約束與技術升級壓力交織,倒逼企業加速向綠色化、智能化方向轉型。在近期召開的行業峰會上,與會專家指出,唯有通過系統性改革與創新協同,方能實現從傳統製造向可持續發展的深度跨越。
總結而言,水泥行業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系統性變革:既要通過市場秩序整頓築牢行業發展根基,又要以綠色創新重塑產業價值鏈條;既要強化內部協同增強抗風險能力,更要借力外部資源突破技術瓶頸。唯有將短期調控與長期戰略相結合,方能實現從傳統建材向新型材料的戰略轉型,在"雙碳"目標下開闢可持續發展新空間。
水泥行業需警惕"內卷式"低價競爭對產業生態的破壞。當前區域市場價格波動頻繁,企業利潤率承壓,亟待建立行業自律機制,通過強化信息共享與產能協同,避免無序擴張加劇供需失衡。
淘汰落後產能仍是關鍵抓手。數據顯示,2023年重點省份已完成超千萬噸低效生產線退出工作。建議進一步完善產能置換政策,引導資源向優勢企業集中,推動行業從"規模競爭"轉向"質量競爭"。
作為高能耗產業,水泥生產碳排放占比達全國總量的10%以上。行業需加大研發投入,加速推廣電石渣替代石灰石、低溫餘熱發電等成熟技術,同時探索氫基燃燒、CCUS(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前沿路徑,力爭"十四五"末單位產品碳強度再降8%10%。
推動水泥製造與礦山開採、物流運輸、固廢處理等環節深度融合。通過數字平台建設實現供應鏈可視化管理,在保障原材料穩定供應的同時,拓展工業副產石膏、城市污泥等替代原料應用規模,形成循環經濟閉環。
建立全國統一的行業大數據監測系統,實時跟蹤庫存周轉率、區域價差及成本波動情況。建議企業根據預警信息科學制定生產計劃,在旺季通過錯峰生產調節供需,在淡季利用技術改造提升設備效能。
加快組建產業技術創新聯合體,重點攻關新型低碳水泥材料、智能工廠作業系統等關鍵技術。鼓勵院校與企業共建實訓基地,培養既懂工藝控制又熟悉智能化管理的複合型人才,為行業升級提供持續智力支撐。
華泰證券點評3月製造業PMI數據稱,整體而言,3月製造業PMI在榮枯線以上進一步上行,但略低於季節性水平(2016—2024年、除2020年均值為51%),分項中呈現生產強,價格弱,行業「新舊」分化加劇——生產指數高位上行至52.5%,新訂單指數亦從51.1%上行至51.8%,強於新出口訂單的回升幅度,或顯示外需的拉動效果有所放緩,購進價格及出廠價格均回落至榮枯線以下,或部分受到全球油價下行的拖累。行業中,計算機通信、專用設備、汽車製造、電氣機械等行業PMI在55%以上的高景氣度區間,而水泥、黑色金屬冶煉景氣度仍在偏低水平。往前看,考慮到美國可能在4月2日宣布對全球多個經濟體加征「對等」關稅,或對全球貿易活動帶來較大不確定性,出口對製造業活動的拉動效果可能放緩,而地產市場能否企穩、促消費等逆周期政策力度等均對內需能否持續回升有重要影響。
中國報告大廳聲明:本平台發布的資訊內容主要來源於合作媒體及專業機構,信息旨在為投資者提供一個參考視角,幫助投資者更好地了解市場動態和行業趨勢,並不構成任何形式的投資建議或指導,任何基於本平台資訊的投資行為,由投資者自行承擔相應的風險和後果。
我們友情提示投資者: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