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3月中國製造業PMI錄得51.8%,連續兩個月位於擴張區間。這一數據雖延續了開年以來的回暖態勢,但行業間分化顯著加劇——以計算機、汽車為代表的高端製造持續高位運行,而水泥等傳統領域仍在收縮區間徘徊。全球貿易環境變化與內需復甦節奏的不確定性,正在重塑製造業發展的結構性圖景。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水泥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3月製造業生產指數升至52.5%,創年內新高,顯示企業產能釋放加速。然而原材料購進價格和產出品出廠價格雙雙跌至榮枯線下方,分別報49.0%和47.1%。這種"量價背離"現象反映出市場需求結構變化:內需主導的生產擴張與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回落形成雙重影響。值得注意的是,新訂單指數較上月提升0.6個百分點至51.8%,但外需貢獻度減弱——新出口訂單僅回升0.3%至47.9%,顯示海外市場需求復甦動能不足。
細分領域表現形成鮮明對比:計算機通信設備(PMI 56.2)、汽車製造(PMI 58.1)等新興產業延續高景氣度,電氣機械行業PMI達57.3%,持續領跑各板塊。反觀傳統產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PMI仍處49%以下收縮區間,水泥相關行業採購量指數連續三個月低於臨界值。這種"冰火兩重天"的格局,既反映產業升級動能加速釋放,也凸顯傳統產能調整壓力。
國際經貿環境面臨新變數:美國可能對多國實施關稅反制措施,或導致全球貿易增長承壓。若出口增速放緩,將直接影響製造業擴張的持續性。國內方面,房地產投資能否企穩回升,消費刺激政策力度是否加碼,將共同影響內需支撐強度。當前產成品庫存指數降至48.2%,預示企業仍在謹慎調整生產節奏。
總結來看,3月PMI數據勾勒出製造業復甦的複雜圖景:高技術產業領跑形成新引擎,但傳統產業轉型陣痛猶存;生產端擴張與價格下行並行,外需波動風險加劇內生增長考驗。未來政策需要在穩住傳統行業基本盤的同時,進一步強化創新驅動動能,在擴大有效需求和優化供給結構之間找到動態平衡點,方能鞏固經濟回升向好的基礎。
華泰證券點評3月製造業PMI數據稱,整體而言,3月製造業PMI在榮枯線以上進一步上行,但略低於季節性水平(2016—2024年、除2020年均值為51%),分項中呈現生產強,價格弱,行業「新舊」分化加劇——生產指數高位上行至52.5%,新訂單指數亦從51.1%上行至51.8%,強於新出口訂單的回升幅度,或顯示外需的拉動效果有所放緩,購進價格及出廠價格均回落至榮枯線以下,或部分受到全球油價下行的拖累。行業中,計算機通信、專用設備、汽車製造、電氣機械等行業PMI在55%以上的高景氣度區間,而水泥、黑色金屬冶煉景氣度仍在偏低水平。往前看,考慮到美國可能在4月2日宣布對全球多個經濟體加征「對等」關稅,或對全球貿易活動帶來較大不確定性,出口對製造業活動的拉動效果可能放緩,而地產市場能否企穩、促消費等逆周期政策力度等均對內需能否持續回升有重要影響。
中國報告大廳聲明:本平台發布的資訊內容主要來源於合作媒體及專業機構,信息旨在為投資者提供一個參考視角,幫助投資者更好地了解市場動態和行業趨勢,並不構成任何形式的投資建議或指導,任何基於本平台資訊的投資行為,由投資者自行承擔相應的風險和後果。
我們友情提示投資者: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