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在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智慧財產權已成為推動產業創新的重要引擎。作為長三角地區的重要城市,近年來在數字經濟核心產業領域取得了顯著成就,特別是在智慧財產權創造和運用方面表現突出,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智慧財產權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最新數據顯示,在智能設備製造、電子元器件及設備製造、信息技術服務等15個數字經濟核心產業技術領域,專利授權量均位居全省第三。這一成績的取得,得益於持續優化的創新環境和日益完善的智慧財產權保護體系。自2015年以來,數字經濟核心產業高新技術企業數量持續增長,產業活躍度不斷提升。截至2024年,全市已集聚數字經濟核心產業規上企業1668家,規上營業收入突破7000億元,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達到12.2%。
在物聯網、集成電路、智能製造與工業網際網路等重點領域,已形成顯著的專利優勢。其中,物聯網和集成電路產業集群的專利密度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在集成電路領域,2.5D/3D集成、大尺寸FCBGA封裝、光電合封、SiP封裝等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取得突破性進展。在新能源領域,光伏和鋰電等細分領域的創新優勢明顯,2024年相關企業獲得專利授權達322件,與全球前十大光伏組件企業建立了穩定的合作關係。
從專利分布情況來看,各區域數字經濟產業發展各具特色。江陰和新吳區在智能製造和新能源裝備領域專利優勢突出,成為數字經濟企業集聚的主力軍。濱湖區依託豐富的高校院所資源,形成了產學研一體化的創新體系。宜興、錫山、惠山和梁溪等區域則在電纜技術、半導體製造、智能裝備和新能源製造等細分領域形成了錯位發展的產業格局。
儘管在數字經濟製造業領域具有顯著優勢,但在數字內容服務、數據交易等新興服務業態的專利儲備相對不足。數據顯示,數字經濟製造業專利運營占比超過60%,而數字內容服務、數據交易等新興領域的專利流動性較弱。以電動車產業為例,雖然相關專利數量眾多,但在車聯網數據服務領域的專利儲備較為缺乏。這種"製造強、服務弱"的產業特徵在多個領域都有所體現,特別是在數字孿生、區塊鏈等前沿技術領域的專利布局仍需加強。
為充分發揮智慧財產權對數字經濟的推動作用,相關部門正在積極採取措施。通過鼓勵企業開拓數位化轉型應用場景,促進數字產業專利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推動智慧財產權在數字經濟領域的深度應用。未來,將繼續以智慧財產權為支點,著力激活數據要素市場,推動數字經濟產業實現更高質量發展。
通過持續加強智慧財產權創造、保護和運用,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已形成顯著優勢,為區域經濟轉型升級提供了有力支撐。在未來的發展中,需要進一步優化智慧財產權布局,特別是在新興服務業態和前沿技術領域加大投入,推動數字經濟產業鏈向更高附加值環節延伸,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目標。
中國報告大廳聲明:本平台發布的資訊內容主要來源於合作媒體及專業機構,信息旨在為投資者提供一個參考視角,幫助投資者更好地了解市場動態和行業趨勢,並不構成任何形式的投資建議或指導,任何基於本平台資訊的投資行為,由投資者自行承擔相應的風險和後果。
我們友情提示投資者: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