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分析 消費電子 內容詳情
警惕!老人手機遭遠程操控險失15萬積蓄:警方及時干預成功止損
 老人手機 2025-03-25 07:37:00

  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年來,針對老年群體的電信網絡詐騙案件頻發,犯罪分子利用老年人對智能設備操作不熟悉的特點實施精準詐騙。近日發生在遼寧瀋陽的一起案例再次敲響警鐘——一位老人因輕信"銀監會工作人員"的遠程操控誘導,險些導致15萬元積蓄被騙。

  一、詐騙過程暴露三大關鍵風險點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老人手機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案件顯示,犯罪分子通過偽裝成官方機構人員,以"消除網貸記錄"為由實施連環騙局。首先利用話術製造焦慮,聲稱老人名下存在百萬元網絡貸款;隨後誘導下載不明軟體並進行人臉識別驗證,最終實現對手機的遠程控制。整個過程充分暴露了老年群體在智能設備使用中的三大風險:對陌生來電缺乏警惕、輕信"官方身份"誤導、輕易完成高風險操作。

  二、警方採取四步緊急處置措施

  接警後,當地警方迅速啟動反詐應急機制。第一步立即趕赴現場切斷網絡連接;第二步強制關機清除植入的惡意程序;第三步同步聯繫銀行實施帳戶凍結;第四步指導老人修改所有重要帳號密碼。從接到報警到成功止損僅用時20分鐘,最終保全了老人銀行卡內全部15.3萬元存款。

  三、案件折射出智能時代的三大防護缺口

  該案例反映出三個亟待強化的防範薄弱環節:一是老年群體對遠程操控技術的認知盲區;二是部分金融類APP的人臉識別驗證存在濫用風險;三是緊急情況下跨部門協同處置效率直接影響止損效果。值得注意的是,詐騙分子在誘導過程中特別強調"配合遠程操作",這種看似專業的流程設計極具迷惑性。

  四、三步自查可有效防範類似詐騙

  警方提醒公眾應建立三層防護機制:首先對聲稱來自官方機構的陌生來電保持警惕;其次絕不向任何人提供手機解鎖密碼或進行人臉識別驗證;最後當發現設備異常時立即物理關機並聯繫正規渠道求助。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60歲以上受騙群體中,近7成因配合遠程操作導致財產損失。

  此次事件以"險失15萬到全額止損"的戲劇性轉折,生動展現了快速反應機制的重要性。老年人在享受智能技術便利的同時,更需要家庭成員定期開展防詐教育,金融機構應完善異常交易預警系統,而警方部門需持續優化反詐應急響應流程。多方協同構建的防護網絡,才能真正為老年群體築牢"數字安全屏障"。

延伸閱讀

中國報告大廳聲明:本平台發布的資訊內容主要來源於合作媒體及專業機構,信息旨在為投資者提供一個參考視角,幫助投資者更好地了解市場動態和行業趨勢,並不構成任何形式的投資建議或指導,任何基於本平台資訊的投資行為,由投資者自行承擔相應的風險和後果。

我們友情提示投資者: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熱門推薦

老人手機相關研究報告
關於我們 幫助中心 聯繫我們 法律聲明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1895號
閩ICP備09008123號-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