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央行3月24日公告顯示,本月將開展4500億元1年期中期借貸便利(MLF)操作,並宣布自本月起調整MLF招標機制。此次改革標誌著MLF政策利率屬性全面退出歷史舞台,同時實現淨投放630億元流動性,成為2024年7月以來首次MLF淨投放。
央行數據顯示,本月MLF到期規模為3870億元,新開展的4500億元操作後,實際淨投放達630億元。這一舉措延續了適度寬鬆貨幣政策基調,與前兩個月通過買斷式逆回購、MLF合計超1.3萬億元的流動性支持形成呼應。央行強調,調整旨在滿足金融機構差異化資金需求,並強化銀行體系流動性的充裕性。
自本月起,MLF操作正式採用固定數量、利率招標和多重價位中標方式(即美式招標),取消統一的中標利率。這意味著MLF將不再承擔政策利率功能,其定位回歸流動性投放工具。此次改革延續了去年7月以來的循序漸進路徑:包括與LPR報價解綁、逐步擴大投標利率區間、積累買斷式逆回購操作經驗等步驟,最終實現政策利率體系的簡化和市場化定價能力提升。
央行流動性管理工具已形成多層次架構。短期工具有7天期逆回購及隔夜臨時操作;中期工具包括MLF、買斷式逆回購和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長期則依賴降准等措施。通過啟用買斷式逆回購(餘額逐步增加)替代部分中長期流動性供給,央行進一步優化了MLF的功能邊界。權威分析指出,此舉可降低銀行負債成本,緩解淨息差壓力,並增強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可持續性。
採用多重價位中標後,MLF資金成本將更貼近市場融資環境。目前國有及股份制銀行1年期同業存單利率約1.95%,中小銀行可能更高。改革允許機構根據自身資金狀況自主投標,既反映市場化定價能力差異,也有望通過競爭性招標降低綜合負債成本。這一調整與央行「以7天逆回購利率為核心政策錨點」的框架一致,進一步淡化其他期限工具的政策信號功能。
總結:MLF定位轉型背後的貨幣政策新圖景
2025年3月MLF操作標誌著中國貨幣政策工具體系的重要轉折點:流動性管理更加高效精準,政策利率向單一核心集中,市場化定價機制全面深化。通過重構MLF的功能邊界與招標規則,央行不僅實現了工具定位的清晰化,更推動了利率市場化的關鍵性進展。未來,這一改革將與其他工具協同發力,在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的同時,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靈活、可持續的支持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