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2025年以來,A股春季行情以科技股為核心主線,其中人工智慧(AI)產業鏈與機器人概念成為資本追逐焦點。截至3月18日,滬深兩市7隻機器人主題ETF年內平均漲幅超26%,但產品規模呈現顯著分化:華夏基金機器人ETF規模突破128億份,天弘同類產品規模達50.7億份,而其他5隻產品規模普遍不足5億份。這種規模差異背後,既反映市場對機器人賽道的差異化認知,也揭示了指數編制邏輯、產品布局時點等多重因素的影響。
當前A股機器人ETF主要跟蹤兩類指數:中證機器人指數(70隻成分股)和國證機器人100指數。截至2月28日,中證機器人前十大權重股合計占比50.57%,核心標的包括匯川技術、科大訊飛等;而國證機器人產業指數由100隻個股構成,前十大權重股集中度42.05%。儘管兩者在成分重疊度較高(共有6隻相同股票),但中證機器人指數年內漲幅達27.21%,跑贏國證同類的24.69%,顯示其更聚焦頭部企業的配置優勢。
產品規模分化始於2023年9月AI行情啟動。以華夏與天弘兩隻百億級ETF為例,其份額在去年三季度末分別達17億份和7.2億份,為後續規模爆發奠定基礎。截至2025年3月18日,兩者份額較去年同期增幅分別超655%和598%,而其他產品因初始規模不足(如國泰機器人ETF同期僅0.79億份),即便增長200%仍難突破體量瓶頸。這一現象印證了「先發優勢」在主題投資中的重要性——早期份額積累、持續市場維護,使頭部基金能率先捕捉風口紅利。
當前機器人板塊的超額收益主要來自兩大邏輯:一是DeepSeek大模型推動的算力需求,二是人形機器人商業化進程加速帶來的硬體升級預期。從ETF規模變化看,投資者正通過指數工具集中布局產業鏈核心環節,如自動化設備(雙環傳動)、控制系統(中控技術)等標的。但需注意,部分個股估值已處於歷史高位,且技術落地進度可能不及預期。未來,跟蹤指數的成分股調整、科創板權重占比提升等因素,或將進一步重塑機器人ETF的競爭格局。
總結:
2025年A股機器人產業投資呈現「指數分化、規模兩極」的特徵,頭部產品憑藉先發優勢與市場響應速度,已形成顯著規模壁壘。投資者需關注兩大核心指標:一是指數成分對AI+機器人融合趨勢的覆蓋度;二是ETF流動性對其跟蹤誤差的影響。在技術疊代加速背景下,兼具算力支撐與硬體落地能力的標的,或將成為下一階段市場的焦點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