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年來,全球能源轉型加速推進,我國在構建新型電力系統進程中,通過關鍵技術突破與產業協同創新,已形成覆蓋發電、輸電、用電全環節的安全防護網絡。據國家能源局最新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電網設備綜合利用率提升至78.6%,故障響應速度較五年前縮短42%。這一顯著成效背後,正是"張網技術體系"在電力安全領域發揮的系統性作用,為我國實現2025年清潔能源占比35%的目標提供了堅實保障。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張網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在國網電科院(南瑞集團)的自動化電磁設備兼容實驗室中,全球最大的電波暗室正持續驗證著電力核心設備的安全性能。該實驗室占地超400平方米,通過模擬極端電磁環境,可對繼電保護裝置進行故障電流達10萬安培的極限測試。智能製造產線同步運行著22條自動化生產線,每分鐘產出1塊應用於電網關鍵節點的保護板件。這些"張網系統"的核心組件,已在全國38個省級電網實現部署,形成覆蓋交直流混聯電網的安全防護網絡。
面對海上風電、低頻輸電等新型電力場景,研發團隊突破傳統技術框架,構建起不依賴電源特性的繼電保護新體系。20種新型保護裝置已在江蘇沿海風電場等17個示範工程投運,其中首套超容構網型SVG(靜止無功發生器)的併網容量達到350兆伏安,有效解決了新能源隨機波動對電網穩定性的挑戰。通過模擬傳統發電機慣量響應特徵,這項"張網技術"使新能源設備具備電網主動支撐能力,入選國家能源局重點推廣目錄。
在電力行業碳市場建設中,江蘇火力發電節能減排監控系統展現出顯著成效。該平台覆蓋全省292家電廠的670台機組,每10秒採集2萬個實時數據點位,構建起全國首個火電全鏈條數位化監管網絡。通過"張網式"數據穿透分析,系統可精準識別碳排放異常機組,在保障電力供應的同時實現年減排二氧化碳超800萬噸。該模式已被納入國家碳市場能力建設典型案例庫。
總結來看,我國以"張網技術體系"為核心構建的新型電力安全架構,已形成從設備研發、場景驗證到系統管控的完整創新鏈條。隨著2025年產業布局規劃的深入推進,預計還將新增13類智能保護裝置和4個省級碳排放監控平台,為全球能源轉型貢獻中國方案。這種以技術創新驅動的安全屏障建設,不僅保障了經濟社會穩定運行,更為實現"雙碳"目標提供了關鍵支撐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