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電力行業作為國家經濟的重要支柱,正面臨著從傳統能源向綠色能源轉型的關鍵時期。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環保意識的增強,電力行業的綠色全要素生產率(GTFP)成為衡量其高質量發展和環境可持續性的關鍵指標。本文通過對電力行業綠色全要素生產率的測度和影響因素的分析,探討了電力行業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中的重要作用。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電力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近年來,我國電力行業在綠色轉型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通過採用超效率SBM模型和Malmquist-Luenberger(ML)指數法,對2010-2021年我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電力行業綠色全要素生產率進行了測算。結果顯示,我國電力行業GTFP整體呈上升趨勢,年均增長率為5.59%。其中,技術進步對GTFP增長的貢獻大於技術效率,表明我國電力行業在技術進步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技術效率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電力行業發展現狀分析從區域來看,我國各地區電力行業綠色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存在較大差異。西部地區的ML指數均值最高,東部地區次之,中部地區最低。這表明西部地區由於豐富的水能、風能和太陽能資源,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占比較大,通過減少污染物排放,顯著提高了綠色全要素生產率。例如,北京、雲南和四川是電力行業綠色全要素生產率增長最快的前三個省份(直轄市),其中北京通過引進先進的發電技術和環保設備,顯著提高了能源利用率;雲南和四川則憑藉其豐富的水電資源,不斷優化電力資源配置,推動了綠色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
電力行業綠色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經濟發展水平、政府支持、能源消費結構、技術創新水平和環境規制等。具體分析如下:
(一)經濟發展水平
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通常伴隨著資本的積累和投資能力的增強,為電力行業提供了更多的資金來源。電力企業可以利用這些資金投資於先進的環保技術和設備,如清潔能源發電技術、智能電網管理系統和節能減排設備。這些投資不僅能提高發電效率,還能減少環境污染,從而提升綠色全要素生產率。同時,經濟發展帶來的市場化程度提升,使得電力行業面臨更加激烈的市場競爭,電力企業需要通過提高生產效率和降低運營成本來維持競爭優勢,從而提升綠色全要素生產率。
(二)政府支持
政府通過制定和實施環境保護政策和法規,如碳排放配額交易制度、可再生能源配額制度等,鼓勵電力企業減少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引導電力行業向綠色、低碳方向發展。政府還可以通過稅收優惠、補貼政策和獎勵機制等方式激勵電力企業採取環保措施。例如,對採用清潔能源、減少污染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企業給予財政補貼或稅收減免,鼓勵其積極投入綠色生產。
(三)能源消費結構
能源消費結構對綠色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優化能源消費結構意味著社會對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需求不斷增加。電力企業為了滿足市場需求,可能會主動採用更環保的生產方式,如增加清潔能源的使用比例,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這種市場驅動的綠色轉型有助於提升電力行業的綠色全要素生產率。
(四)技術創新水平
技術創新在綠色全要素生產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促進作用。技術創新使企業能夠更高效地利用資源,改進生產工藝和延長設備的使用壽命。例如,採用高效的發電設備、優化生產流程、改進燃燒技術等措施,可以減少能源的消費,降低廢物排放,降低生產成本,從而提高綠色全要素生產率。
(五)環境規制
環境規制可以作為產業升級的催化劑。環境規制的加強可能會增加高污染電力企業的運營成本,特別是對於那些依賴傳統燃煤發電的企業,這些成本的增加可能導致部分競爭力低下、環保水平不達標的企業退出市場,從而減少整個行業的過剩產能和污染排放,有助於提高剩餘企業的規模效益和綠色全要素生產率。面對環境規制的壓力,電力企業可能被迫或主動進行技術更新和創新,以滿足更為嚴格的排放標準。
通過對2010-2021年我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面板數據進行Tobit模型分析,結果顯示經濟發展水平、政府支持、技術創新水平和環境規制對電力行業綠色全要素生產率有顯著正向影響,而能源消費結構與綠色全要素生產率存在負相關關係。具體建議如下:
(一)因地制宜,實施差異化發展策略
對於綠色全要素生產率增長速度較低的地區,政府應加強對電力公司的指導和幫助,例如提供能源效率提高、環保技術轉型和綠色管理實踐方面的培訓。優化電力資源配置,提升效率。對於ML指數較高的地區,積極發展清潔能源,推動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充分發揮示範區帶動作用,使得更加高效、清潔的電力生產方式能廣泛應用,減少對環境的影響,同時提高生產效率。不同地區的資源稟賦不同,國家在制定能源和環境政策時應該因地制宜,合理規劃,並採取相應的戰略手段,以促進節能減排,這樣的策略將更有針對性地推動各地區可持續發展。
(二)優化環境規制標準,加大研發投入
政府可以制定更加精細化、靈活性強的環境管理政策,針對不同地區和企業的實際情況,科學制定排放標準,避免「一刀切」的做法,充分考慮電力行業各企業的生產特點和環保條件。通過高水平環境保護,不斷塑造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著力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有效降低發展的資源環境代價,持續增強發展的潛力和後勁。增加對新技術研發的投資,特別是在清潔能源和高效率發電技術方面。推廣智能電網技術,優化電力分配和使用,減少能源浪費,提高電力系統的整體效率。
(三)推動技術創新,優化能源消費結構
高水平的經濟發展通常伴隨著能源需求的增加。在這種情況下,投資綠色能源技術和可再生能源非常關鍵。我國風電、光伏等資源豐富,發展新能源潛力巨大,因此政府應鼓勵電力行業提高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程度,如風能、太陽能和水能。政府和企業應當瞄準世界能源科技前沿,聚焦能源關鍵領域和重大需求,合理選擇技術路線,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加強關鍵核心技術聯合攻關,強化科技成果轉化運用;採用先進的能源儲存技術,以解決可再生能源波動性的問題。儲能技術可以幫助平衡供需,確保可再生能源在需要時可靠地供應。推動企業實施能源審計,了解能源使用的細節,並制定有效的能源管理計劃,這有助於減少不必要的能源浪費,提高生產效率。
總結
2025年,電力行業在綠色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但同時也面臨著諸多挑戰。通過科學測算和深入分析,本文揭示了我國電力行業綠色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趨勢及其影響因素。研究發現,經濟發展水平、政府支持、技術創新水平和環境規制對電力行業綠色全要素生產率有顯著正向影響,而能源消費結構則存在負相關關係。基於這些結論,本文提出了因地制宜的差異化發展策略、優化環境規制標準、加大研發投入以及推動技術創新和優化能源消費結構等政策建議。這些措施將有助於進一步提升我國電力行業的綠色全要素生產率,推動電力行業的高質量發展,助力實現國家的碳達峰、碳中和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