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核心數據顯示,今年清明節假期期間全國共接待遊客1.26億人次,同比增長6.3%,實現旅遊收入575.49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6.7%。在緬懷先烈、傳承文化與踏青休閒的多重需求驅動下,各地文旅融合創新成果顯著,假日經濟呈現供需兩旺態勢。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旅遊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清明假期期間,多地紅色旅遊景區推出專題展覽、沉浸式體驗等項目,吸引大量遊客通過參觀革命紀念館、參與主題研學活動等方式緬懷英烈。數據顯示,包含烈士陵園、歷史遺址的景區接待量同比顯著增長,遊客在感受紅色文化的過程中深化了對革命精神的理解與傳承。
各地依託城市公園、歷史文化街區等資源,打造「傳統文化+現代潮流」結合的旅遊場景。北京、浙江等地推出採茶制茶體驗、數字藏品發布等活動;山東、江蘇通過「徒步騎行+公園打卡」模式吸引年輕群體;安徽、貴州則將非遺技藝與節氣文化融入文旅產品設計,使傳統習俗煥發新生機。新玩法推動假日消費結構優化,特色項目的參與度同比提升超過15%。
文化和旅遊部發布的32條「春日鄉野」主題線路成為遊客熱門選擇,「時令採摘」「挖野菜」等農耕體驗搜索量環比增長40%。重點鄉村景區通過設置田園市集、民俗手作工坊等活動,有效延長遊客停留時間與消費鏈條。數據顯示,鄉村旅遊相關產品預訂量較節前上漲28%,成為拉動區域旅遊經濟的重要引擎。
全國博物館通過延長開放時間、推出數位化體驗項目增強假日服務能力。故宮博物院以中外園林為主題的文化展覽吸引超10萬人次參觀,國家博物館「中國探月工程」特展單日預約量突破上限;河南博物院線上直播活動觀看人次達50萬,上海博物館的「紙鳶製作」手作課程更引發親子家庭參與熱潮,文博旅遊成為假日文化消費新亮點。
總結:2025年清明假期旅遊市場呈現三大特徵——紅色教育與休閒度假深度融合、傳統文化與新興業態協同創新、城鄉文旅資源聯動發展。在政策引導與市場需求雙重驅動下,各地通過供給端提質升級有效激活了節慶經濟潛力,為全年旅遊業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未來,如何持續挖掘文化IP價值、強化科技賦能體驗將成為行業深化發展的關鍵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