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十五運會科技創新成果為殘障群體提供智能解決方案
在即將到來的2025年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和殘特奧會上,廣州賽區通過14項前沿科技項目打造"智慧全運"新標杆。其中以導盲機器人為代表的無障礙技術突破尤為引人關注,其不僅實現了視障人群出行效率提升超50%的技術目標,更標誌著我國在智能輔助設備研發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這些創新應用將為未來殘障群體融入社會提供可複製的技術範本。
本屆賽事引入的六足導盲機器人將在機場、高鐵站等多場景部署20台以上設備。通過仿生結構設計實現穩定行走和低噪音運行,其續航能力可滿足全天候服務需求。測試數據顯示,該設備使視障用戶自主出行效率提升50%,安全性預期增強60%。與傳統導盲工具相比,六足機器人還具備行李負載功能,顯著降低了室內外活動的安全風險。
研發團隊為導盲機器人配置了雙重交互系統——用戶可通過語音指令或物理推拉操作調節行進速度。這種創新性的人機互動方式兼顧不同使用習慣,在複雜環境中提供更精準的導航支持。同時,配套APP可實現實時定位響應,百米範圍內設備能主動識別需求並靠近服務。
區別於傳統輪式或雙足設計,六足架構賦予設備更強環境適應能力。專家測試表明,在不平整地面或障礙物密集區域,其步態算法可自動調整支撐點,保持98%以上的穩定通過率。此外,單次充電支持連續工作12小時以上,滿足馬拉松賽事等長時間場景需求。
除獨立運行外,該設備還融入更大智能服務體系。在本屆賽事中,導盲機器人將與AR導航系統、手語翻譯終端形成聯動,為視障和聽障群體提供立體化支持。實時在線的手語翻譯系統可覆蓋場館諮詢、旅遊指引等場景,真正實現信息無障礙傳遞。
值得關注的是,導盲機器人技術應用將突破體育賽事局限。賽後部分設備將轉型為社區服務站智能終端,繼續服務於殘障人士日常出行。配套的微納米級製冷塗層技術亦將在志願服務站點推廣,預計每年可減少100餘噸碳排放,推動綠色科技的社會化普及。
本次技術創新實踐表明,導盲機器人已從實驗室走向現實應用場景,並展現出顯著的社會價值與商業潛力。隨著六足結構、多模態交互等核心技術的持續優化,2025年我國無障礙智能設備市場將迎來爆發式增長。這些成果不僅為殘特奧會提供堅實保障,更標誌著中國在智能輔助技術研發領域正形成獨特優勢,為全球無障礙事業貢獻創新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