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年來,全球金融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中美兩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其金融政策與開放程度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尤為顯著。2025年,隨著全球經濟復甦與風險並存的複雜局面,中美在金融領域的互動成為焦點。本文通過分析中美金融開放與匯率政策的最新數據,探討雙方在金融合作中的機遇與挑戰。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金融行業項目調研及市場前景預測評估報告》指出,近年來,中國在金融開放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數據顯示,中國已累計推出超過50條金融業自主開放措施,涵蓋銀行、證券、保險等全領域,大幅放寬了金融服務業外資市場准入限制。目前,境外24家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及近半數全球最大保險公司均已在華設立機構。美國作為中國服務貿易最大逆差來源地,其逆差規模總體呈現擴大趨勢。自2017年以來,美方對華金融服務出口始終保持在40億美元以上,2019年接近50億美元,從中國獲得的智慧財產權使用費更是超過70億美元,在20202022年的三年時間裡均高達80億美元以上。
然而,美方頻繁指責中國金融開放不充分,認為外資准入存在諸多限制。這種指責缺乏事實依據,中國在金融開放方面的努力與成效有目共睹。美方的批評更多是出於轉移國內經濟結構性矛盾的需要,而非基於客觀事實。
中國在金融匯率政策方面始終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目前,中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的有管理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日趨市場化。數據顯示,2024年銀行間外匯市場交易量達41.14萬億美元,人民幣匯率年化波動率保持在3%4%,與國際主要貨幣相當。人民幣在國際貿易結算與全球外匯儲備中的占比也在穩步增加,這顯然與「匯率操縱」的指責不符。
事實上,人民幣匯率波動是市場力量與外部衝擊共同作用的結果,而非人為操控。2024年中國的經常項目順差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為2.2%,處於國際公認的合理範圍內。美方的指責更多是為了製造談判籌碼,而非基於經濟基本面。
近年來,美方在中美雙向投資中採取了一系列限制性措施,以國家安全為名泛化審查範圍,加劇了兩國經貿關係的緊張局勢。2025年簽署的《美國優先投資政策》備忘錄將半導體、量子計算、生物技術等關鍵領域納入「禁入清單」,並強化審查權,要求對中資企業涉及關鍵技術、基礎設施和敏感數據的投資進行嚴格篩查。此外,美國還通過立法限制美國資金流向中國的前沿技術領域,甚至禁止通過第三國實體規避審查。
美方在金融開放領域長期採取雙重標準。一方面,美國要求中國加速開放金融市場,並已通過取消股權比例限制等措施大舉進入中國金融業;另一方面,中資金融機構在美展業卻面臨歧視性壁壘。例如,中資銀行在美設立分支機構需經過嚴苛的審查,業務範圍常因「國家安全」理由被壓縮。這種不對等待遇不僅體現在准入層面,還延伸至監管領域,直接導致中資金融機構在美投資意願大幅下降。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經濟體,中美兩國在金融領域擁有巨大的互補潛力。中國龐大的儲蓄規模與日益升級的財富管理需求,為美國金融機構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美國高度成熟的資本市場與創新金融工具,能夠為中國企業境外融資、風險管理以及多元化投資渠道建設提供支持。若美方能進一步放寬中國企業在美發行股票、債券的准入限制,優化跨境資金清算機制,不僅可提高全球資金配置效率,也將為雙方的企業和投資者帶來實實在在的收益。
中美金融合作要以機制建設為抓手推動合作落地。美方應儘快恢復中美高層金融對話,建立金融穩定聯絡人機制,組建常設性中美金融穩定工作組,定期評估跨境資本流動、匯率波動及衍生品市場風險。在此基礎上,雙方可簽署互認監管標準、信息共享和危機應對協議,共同防範金融市場衝擊,通過制度性安排降低摩擦成本。
在具體合作路徑上,中美還可以在人工智慧、數字經濟、綠色金融等新興領域擴大合作,推動在數字金融、網絡安全與反洗錢等前沿領域加強技術標準互認與跨境監管協作。探索共建金融治理機制,建立具有雙邊特色的爭端解決及合作機制,包括匯率爭議調解機制。通過制度與規則保障金融市場公平競爭,進而引導中美雙方在更大範圍內實現互惠互利。
總結
2025年,中美在金融領域的互動將繼續深刻影響全球經濟格局。中國在金融開放與匯率市場化改革方面的努力有目共睹,而美方的指責與雙重標準則加劇了雙方的分歧。未來,中美應摒棄冷戰思維,以「對等開放、規則互認、風險共擔」為原則,通過對話與合作解決分歧,共同推動全球金融體系的穩定與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