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在當今社會,鉛酸蓄電池製造行業隨著汽車、電動車等產業的蓬勃發展而不斷壯大。然而,其在快速發展的背後,卻隱藏著不容忽視的職業衛生問題。鉛酸蓄電池製造過程中產生的鉛煙、鉛塵以及噪聲等危害因素,嚴重威脅著從業者的身體健康。了解當前該行業的職業衛生現狀,對於預測 2025 年行業發展趨勢、制定科學有效的預防和監管措施至關重要。
《2025-2030年中國鉛酸蓄電池製造設備行業市場供需及重點企業投資評估研究分析報告》2021 年 6 月至 2022 年 10 月,對韶關市全部 19 家鉛酸蓄電池製造企業展開調查。這些企業職工總數達 2465 人,其中接觸鉛作業的有 1363 人,占比 55.4%;接觸噪聲作業的有 567 人,占比 23.0% 。企業規模涵蓋中型、小型和微型,作業班次為 8 - 10 小時 / 天,5 - 6 天 / 周。接觸鉛和噪聲的崗位集中在鉛粉製造、板柵鑄造、塗板淋酸等多個生產環節。
在職業衛生管理方面,雖然 19 家企業的用人單位負責人和職業衛生管理人員都接受過職業衛生培訓,且所有企業均進行了職業病危害項目申報,但職業健康體檢情況卻不容樂觀。接觸職業病危害因素的總人數為 1613 人,而實際接受職業健康體檢的人數僅 1373 人,體檢率為 85.1%。其中,鉛接觸人員體檢率為 88.9%,噪聲接觸人員體檢率僅 43.9%。
職業健康監護方面,19 家企業中僅有 14 家建立了職業健康監護檔案,建檔率為 73.7% 。部分企業甚至未開展崗前體檢和離崗體檢,這使得勞動者的健康狀況難以得到全面、持續的監測。
職業危害防護情況也存在諸多不足。個別企業廠房設計不合理,不同工序的車間存在混用現象。雖然 16 家企業在部分作業場所安裝了機械抽風裝置,安裝率為 89.5%,但仍有部分工人在通風不良、鉛塵濃度高的環境中工作。在個人防護用品配備和使用上,儘管防護口罩和防護眼鏡的配備率均為 84.2%,但只有 73.7% 的企業人員在作業過程中佩戴。
對 19 家企業工作場所內存在鉛危害的作業崗位進行檢測,共檢測 7 個崗位的 65 個檢測點,其中 12 個檢測點的 CTWA 濃度超標,超標率為 18.5%。不同崗位的鉛超標情況差異較大,刷片 / 塗片、包板 / 疊板崗位超標率較高,分別為 33.3% 和 28.6%。從企業規模來看,中型企業檢測點超標率為 26.3%,小型企業為 20.8%,微型企業未出現超標情況。
共檢測接觸噪聲的作業崗位 65 個,僅有 1 個崗位噪聲超標,超標率為 1.4%,超標崗位來自 1 家小型企業的組裝崗位。但在對相應的 65 個作業場所檢測時發現,有 12 個作業場所噪聲超過 85dB (A),超標率為 18.5%。
鉛對人體的危害極大,它可以通過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徑進入人體並在體內蓄積。國際癌症組織已將鉛列入可疑人類致癌物,任何水平的血鉛都可能導致機體不同程度的損害,血鉛水平增高還會引起高血壓患病率和心電圖異常率增高。在鉛酸蓄電池製造企業中,鉛塵超標問題嚴重威脅著工人的健康,若防護措施不到位,工人極易鉛中毒。
噪聲同樣是鉛酸蓄電池製造行業不可忽視的危害因素。雖然作業崗位噪聲超標率僅 1.4%,但作業場所噪聲超標率達 18.5%。長期暴露在高強度噪聲環境下,工人可能會患上職業性噪聲耳聾,嚴重影響聽力健康。
鉛酸蓄電池製造企業的部分從業者對職業病防治的認識不足,職業衛生管理不夠規範。一些企業仍以手工操作為主,防護措施和防護用品配備、使用不到位,這些問題都亟待解決,以保障勞動者的健康權益。
衛生監管部門應加大對鉛酸蓄電池製造企業的監管力度,提升監督員的業務水平和工作能力。對鉛超標企業,要及時督促其整改,並在整改完成後重新檢測。對於屢教不改的企業,應依法實施行政處罰,促使企業規範職業衛生管理。
通過短視頻、微信公眾號等多種形式,廣泛宣傳《職業病防治法》。定期組織企業負責人參加法律培訓,企業內部也要加強對工人的職業危害預防宣傳和培訓,強調佩戴個人防護用品的重要性,提高工人的自我保護意識,預防鉛中毒等職業病的發生。
企業應積極推進生產工藝改革,對產生鉛塵的設備採用自動化、密閉化生產方式,並配備通風除塵設施。鉛酸蓄電池製造行業現狀分析指出,尤其是鉛塵超標較多的刷片 / 塗片、包板 / 疊板等崗位,更要加快工藝改進,減少鉛塵的產生和擴散。
企業要嚴格按照相關要求,為職工建立職業健康監護檔案,做好上崗前、在崗期間和離崗時的健康體檢工作。一旦發現血鉛濃度異常的作業人員,應及時進行驅鉛治療並調整工作崗位,做到早發現、早治療。
對於噪聲超標的用人單位,要積極改善工作環境,採取有效的工程技術措施進行整改。整改完成後,重新進行職業衛生評價及噪聲分級。同時,設置明顯的噪聲危害及防護標識,督促工人正確佩戴噪聲防護用品。
當前鉛酸蓄電池製造行業的職業衛生狀況存在諸多問題,鉛塵和噪聲對從業者的健康構成嚴重威脅,企業在職業衛生管理、防護措施等方面也存在不足。但通過加強監管、宣傳教育、改革生產工藝、建立職業健康監護檔案以及改善噪聲環境等一系列措施,有望改善這一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