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腦機接口(Brain-ComputerInterface,BCI)作為生命科學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的前沿領域,近年來在全球範圍內取得了顯著進展。它能夠繞過傳統的外周神經和肌肉等大腦信息輸出通路,直接利用腦信號建立人與計算機或其他電子設備的實時通信通道。這一技術不僅為醫療領域帶來了新的希望,還在教育、娛樂、軍事等多個領域展現出巨大的應用潛力,吸引了各國的廣泛關注和重點扶持。
《2024-2029年全球與中國腦機接口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分析及發展前景報告》指出,2013年,美國啟動了一項旨在推動神經技術發展的計劃,該計劃分兩個5年階段實施。前5年重點支持技術開發,後5年聚焦集成技術,吸引跨學科合作。2019年,相關報告提出8個優先發展領域,其中多個領域與腦機接口發展緊密相關。
在推動腦機接口設備研發與上市方面,美國相關部門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如簡化臨床研究流程、加速技術評估與審查等。2021年5月,還發布指南為植入式腦機接口的測試提供詳細建議。美國不僅有獲批的腦機接口非侵入性設備,也有企業重點研究侵入式技術和設備。雖然在侵入式技術上取得了一些進展,比如實現猴腦控制計算機、在活豬大腦中植入設備,甚至完成首例人類大腦設備植入手術,但該技術仍未完全成熟,術後出現了接線脫落影響信息傳輸等問題。
2013年,歐盟啟動了一項為期10年、投資6.07億歐元的計劃,該計劃覆蓋多個與腦機接口技術密切相關的研究領域。在實施過程中,歐盟建立了研究基礎設施,開發了相關工具和平台,為腦機接口技術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持。2022年3月,歐盟發布報告為未來研究制訂路線圖,強調了相關技術的重要性,並指出了面臨的挑戰。
歐洲有不少腦機接口代表企業,有的重點開發高性能腦機接口和神經技術產品,有的則專注於將腦機接口應用於遊戲與醫療健康領域融合,推出了一系列相關產品,並在多個市場廣泛應用。
日本在腦機接口基礎研究方面具有一定優勢,特別是計算腦科學領域。為實現特定目標,日本創設研發制度並投入大量資金,支持相關研發計劃。該計劃提出將腦機接口與AI相結合併推進實用化的目標。
目前,日本已有不少企業推出非侵入式腦機接口產品,有的公司開發出從面部圖像推定腦電波的算法,還有的企業推出小型化和簡易化的腦電圖儀。日本產業界現階段研發重點集中於非侵入式腦機接口,未來轉向更高精度的侵入式腦機接口還需突破法律及倫理限制。
2016年,澳大利亞相關機構聯合組建聯盟,旨在推動大腦研究的戰略發展。腦機接口行業現狀分析指出,2017年,該聯盟提出一項為期五年、投資5億澳元的計劃,將腦機接口技術研發列為關鍵任務,目標是開發用於治療腦部疾病、恢復感官和運動功能的設備。
2020年,墨爾本大學通過靜脈植入腦機接口技術,幫助漸凍症患者實現電腦控制。2021年,一家公司基於墨爾本大學的技術開發出微創腦機接口,實現了意念上網等功能,且該公司獲得了大量研究資金支持。
腦機接口行業在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呈現出不同的發展態勢。美國在政府推動下,侵入式技術雖有突破但尚未成熟;歐洲注重基礎建設,在遊戲和醫療領域積極應用;日本憑藉基礎研究優勢,非侵入式產品不斷湧現;澳大利亞聚焦醫療,微創技術成果突出。隨著各國持續投入和技術的不斷探索,2025年腦機接口行業有望在技術突破、應用拓展等方面迎來新的發展,為人類社會帶來更多福祉,不過在發展過程中仍需解決技術成熟度、法律倫理等諸多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