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基於行業數據顯示,我國保險深度和密度仍顯著低於全球平均水平,預計到2025年保費規模將突破7萬億元)
在金融風險管理日益受到關注的背景下,第二屆龍馬保險論壇圍繞"防範風險,實現高質量發展"展開深入探討。作為保險業重要思想交流平台,本次會議聚焦行業轉型升級關鍵議題,提出未來十年既是補足保障缺口的戰略機遇期,也是構建現代化保險體系的重要窗口。
論壇指出,當前我國保險市場在發展體量和服務能力上仍有較大提升空間。數據顯示,與已開發國家相比,我國保險深度和密度仍存在顯著差距,這為行業提供了持續增長動能。要實現2025年高質量發展目標,需優先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再保險體系,通過增強資本實力、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打造能夠有效分散系統性風險的核心平台。
在"走出去"方面,行業專家強調要提升中國保險企業在跨境風險管理中的參與度。通過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合作,構建覆蓋全球市場的再保網絡,既可為國內企業提供海外運營風險保障,又能助力人民幣國際化進程。這種雙向開放機制將成為連接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紐帶。
論壇特別強調再保險對行業發展的賦能作用。通過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再保險能夠更精準識別巨災風險、氣候風險等複雜場景下的保障需求。例如,在農業保險、健康險等領域,再保機制可有效緩解承保機構的資本壓力,推動產品和服務向普惠化、精細化方向發展。
會議提出要徹底轉變"規模導向型"發展模式,建立以風險管理能力為核心的評價體系。這包括完善定價模型、優化資產負債管理、加強科技應用等多維度改革。行業應加快數位化轉型步伐,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提升風險識別精度,同時通過ESG投資引導資金流向綠色低碳領域。
綜上所述,保險業高質量發展需要系統性解決方案:既要夯實基礎能力提升抗風險水平,又要通過開放合作拓展發展空間;既需技術創新驅動服務升級,更要實現發展理念的根本轉變。面向2025年的發展目標,這些路徑選擇將直接關係到行業能否在經濟轉型中發揮"減震器"和"穩定器"的關鍵作用,為經濟社會安全運行提供堅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