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當前中國智能眼鏡市場呈現爆發式增長態勢,2025年上半年全渠道零售量達46.8萬台,同比增長148%。作為全球最大的消費電子代工基地,立訊精密、藍思科技和歌爾股份三大果鏈企業正加速布局智能眼鏡賽道,其最新財報數據顯示:三家企業在智能硬體業務板塊的投入已形成顯著差異化競爭格局,折射出行業技術路線選擇與市場策略調整的深層邏輯。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眼鏡行業市場供需及重點企業投資評估研究分析報告》指出,2025年上半年,歌爾股份智能硬體業務營收達203.41億元,占總營收比例首次突破50%,其中AI眼鏡等新興產品線貢獻顯著增長。作為全球AR/VR代工龍頭,其參與生產的小米首款AI眼鏡已占據國內市場份額約10%。而立訊精密則憑藉在光學模組領域的技術優勢,推出全球首款PVG光波導AR眼鏡"雲雀",2025年5月被納入"AI眼鏡概念股"。
藍思科技通過結構件製造切入智能眼鏡賽道,在湘潭基地實現Rokid Glasses AI+AR眼鏡量產落地。其上半年智能頭顯類業務營收16.47億元,同比增長14.74%,同時汽車電子領域增長達16.45%。值得注意的是,三家企業在供應鏈布局上形成差異化競爭:立訊精密通過汽車互聯產品實現82.07%的高增速;歌爾股份則面臨智能聲學整機業務同比下滑34.92%的壓力,凸顯其向眼鏡等新賽道轉型的迫切性。
據最新數據顯示,中國智能眼鏡市場規模預計在2025年達到290萬副規模。面對谷歌、亞馬遜、華為等科技巨頭的入場,本土廠商正通過資本運作強化布局:立訊精密啟動港股上市進程;藍思科技已完成"A+H"雙平台構建;歌爾股份推動旗下子公司分拆赴港IPO。這些舉措不僅為技術研發提供資金保障,更反映出企業對智能眼鏡行業長期增長空間的戰略判斷。
儘管三家企業仍保持較高客戶集中度(立訊精密超70%營收來自單一客戶),但轉型成效初顯:藍思科技"其他智能終端"業務實現128%增速,歌爾股份智能硬體占比突破50%,立訊精密非消費電子業務收入同比增長超40%。這些數據表明,企業正通過汽車電子、AI眼鏡等多元化布局降低傳統代工模式風險。
來看,2025年中國智能眼鏡市場呈現技術疊代加速與資本密集投入的雙重特徵。消費電子巨頭在保持果鏈優勢的同時,正通過差異化產品矩陣構建新的增長曲線。行業競爭已從單純的硬體製造轉向包含光學模組、具身智能等核心技術的研發比拼,而資本市場動作則預示著智能眼鏡產業生態將進入整合期。隨著小米AI眼鏡等爆款產品的市場驗證,2025年下半年或將迎來供應鏈本土化率提升與應用場景拓展的關鍵窗口期。(數據截止時間:2025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