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政策文件,明確提出到2027年底將基本建成現代化製造業中試平台體系,全國製造業中試服務網絡初步形成。 當前,製造業中試平台作為連接創新鏈與產業鏈的核心環節,正成為推動產業升級和新質生產力培育的關鍵支撐。數據顯示,我國已布局建設2400餘個中試平台,其中241個被列為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培育平台,服務企業近萬家,完成自主創新成果中試驗證項目超1100項,為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製造業產業運行態勢及投資規劃深度研究報告》指出,製造業中試平台是貫通技術研發與產業化的「中間站」,對優化傳統產業、培育優勢產業、前瞻布局未來產業具有戰略意義。根據《製造業中試平台重點方向建設要點(2025版)》,我國將在原材料工業、裝備製造、消費品工業、信息技術、新興和未來產業、共性需求等6大關鍵領域、37個重點方向加速布局。例如,人工智慧、人形機器人、量子科技、清潔低碳氫、生物醫藥等中試供給緊缺的領域,成為各地優先補足資源的焦點。
政策明確要求,中試平台需通過「儲備—重點培育—國家級」三級路徑提升能級,引導資金、土地、人才等要素向戰略需求集中。截至2025年,全國已建成的2400餘個中試平台中,約10%被納入重點培育名單,未來將加速形成多層次服務網絡,為製造業企業提供中試服務2.5萬項以上。
製造業競爭的核心已從單一產能轉向技術轉化效率。當前,我國製造業中試平台在保障產業安全方面的作用日益凸顯,尤其在工業母機、儀器儀表、重大技術裝備、新材料等涉及產業鏈安全的領域,中試平台通過驗證新技術可行性、縮短產業化周期,直接提升了國產替代能力。數據顯示,重點培育的中試平台已完成1100餘項省部級自主創新成果的中試驗證,其中部分成果已進入產業化階段,助力企業突破「卡脖子」技術。
從區域競爭看,各地結合本地產業優勢差異化布局中試平台。例如,東部地區聚焦信息技術和高端裝備,中西部依託資源稟賦發展原材料及清潔能源中試,東北老工業基地加速傳統製造業數位化改造的中試應用。這種「分業施策、因地制宜」的模式,既避免了重複建設,又強化了區域產業鏈協同。
製造業中試平台的高水平建設離不開政策支持。工業和信息化部提出「多元投入」機制,通過財政資金引導、金融資本賦能、社會資本參與,解決中試平台資金短缺難題。例如,對符合條件的中試平台給予直接支持,同時鼓勵金融機構開發專項信貸產品,探索中試風險分擔機制。
此外,政策強調「激活一批存量平台」,通過優化運行機制提升服務效能。例如,推動產學研用主體協同,允許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共建共享中試資源,降低中小企業使用門檻。數據顯示,現有中試平台平均服務企業數量達40家/年,但仍有較大提升空間,未來將通過標準化管理、市場化運營進一步釋放平台潛力。
到2027年,我國製造業中試平台體系將基本成型,中試服務網絡覆蓋全國主要產業聚集區。屆時,中試平台不僅將成為技術創新的「加速器」,更將深度參與製造業企業的全生命周期服務,從技術評估、工藝優化到產品疊代,形成「研發—中試—量產」閉環。
來看,製造業中試平台的體系化布局正重塑產業競爭格局。 通過聚焦關鍵領域、優化資源配置、強化政策協同,我國製造業有望在2025年後實現中試能力的跨越式提升,為培育新質生產力、鞏固產業鏈安全提供持續動能。當前已取得的2.5萬項中試服務成果和近萬家企業參與規模,印證了這一路徑的可行性,未來需進一步深化機制創新,確保中試平台從「有」到「優」的質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