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是中國醫藥產業中規模最大、臨床應用最普遍的一大類藥物,也是中國醫藥產品出口比例最大的一類。2006年抗生素類原料藥出口總額為15億美元,同比去年增長了66.4%,占全部醫藥類商品出口總額的21.76%。
出口普遍增長 低端產品仍占大頭
按數量規模劃分,獸用抗生素、青黴素、四環素族是出口量較大的前3類產品;在出口價值上,青黴素、四環素類、頭孢類、大環內酯類是占主要份額的產品。
在成長性上,大環內酯類、頭孢類出口數量同比增長率在150%;在出口價值上,大環內酯類同比增長率則達到了169%。除此之外,青黴素類、頭孢類出口額同比增長率分別達到98%和96%。可見,大環內酯類、頭孢類和青黴素類是去年出口最活躍的抗生素。
抗生素主要應用於人用藥、獸用藥和植物用藥。中國出口原料藥不僅有人用藥物,更多的還有獸用藥和植物用藥。不同使用等級相同的藥物不僅價格有差別,在規格和質量要求上也存在較大差別。不難看出一種現象:中國出口的這些抗生素原料藥,其中有30%是作為製藥前體、中間體或粗品,有30%是作為獸用藥和植物用藥。顯然,這樣的產品是無法以高價值得到回報,由此說明,我國原料藥產品結構上仍處於競爭的低端劣勢。
青黴素類出口翻身得益於國際
產業鏈轉移
中國青黴素在經過3年的產業整合之後終於迎來了新的市場周期。2006年青黴素工業鹽出口總量為14529噸,同比2005年的11337噸增長了28%。出口價格由2006年初的6美元/BOU,上升到2006年底的7.9美元/BOU,上漲幅度達到了33%。出口數量和價格同步增長的現象在以往並不多見,從這個意義上說,青黴素遇到了少有的好光景。但是這種好光景背後是付出了巨大代價的,是伴隨著國際產業鏈的轉型調整之後的結果。
自2005年國際製藥業巨頭相繼退出青黴素生產,青黴素成為了一種基礎型、規模型、低成本型原料藥中間體,也成為中國製藥的一個標誌。相比之下,印度和歐洲已開發國家的青黴素生產在成本和規模上已無法與中國相比。2006年出口統計顯示,中國出口印度的青黴素G鉀(工業鹽)同比2005年增長了23.17%;從全球產量分布看,4萬噸的產量中有3萬噸是在中國,這樣,青黴素G鉀工業鹽的全球供應格局完全由中國所主宰。
與此同時,轉移生產基地、外包成為一種趨勢,這種轉型給中國青黴素在2006年一個翻身的機會,並且又進一步帶動了青黴素下游產品的市場轉機。這是中國青黴素現階段得以繼續擴張的主要原因。
青黴素價格雖然一路長揚,但它是在極不正常的低價位水平下起步的。加上人民幣與美元匯率的不斷上升,無形中價值的增長仍然趕不上價格增長。2006年12月測算的平均價格上升到8美元,同比年初最低時期上升了33%。從幅度上看是比較高了,未來繼續增長的空間定格在9美元是個理想目標,但還要取決於業內的產銷平衡。
頭孢類原料藥向外擴張剛剛起步
2006年中國頭孢類原料藥的進出口呈現兩大趨勢:一是出口型大宗品種普遍增長;二是進口類品種普遍下降。出口品種主要集中在頭孢曲松鈉、頭孢噻肟鈉、頭孢哌酮鈉、頭孢拉定、頭孢氨苄這些在國內被譽為「大頭孢」類原料藥。進口型中間體數量減少,例如7-ACA、7-ADCA的進口較往年大幅度下降,少數小品種有突出表現。可見,國內頭孢類原料藥的競爭加劇,向外擴展的欲望更加強烈,但繼續增長需跨過高端門檻。
隨著國際產業鏈將製藥加工業轉向中國、印度的大趨勢下,我國頭孢類原料藥也走向了國際市場。中國的優勢在於通過規模化效應降低成本,取得價格優勢。近年來國內一、二、三代頭孢菌素的能力的擴張、價格的下降,為出口到國際市場具備了基本條件。從這個意義上看,中國產品近期的機會在於國際非規範市場。
中國出口頭孢類原料藥雖然有了極大的增長,但要看到,出口品種中的粗品占了一定比例(包括頭孢曲松鈉、頭孢噻肟鈉??更高,並且要進入歐美高端市場,認證和文件(DMF)是必備條件,因此,出口粗品、非規範市場成了近期目標。而中國製造要走得更遠、更高,則必須在質量標準和認證文件上功夫。
大環內酯類抗生素成為新的出口
增長點
以阿奇黴素、硫氰酸紅黴素為代表的大環內酯類抗生素的出口在2006年表現得最為突出。兩品種占據了出口總量的60%、26%,各占出口總額的41%。
硫氰酸紅黴素是大環內酯類抗生素的母核藥物,在下游第三代紅黴素族臨床用藥發展影響下,近年來我國企業競相擴大生產規模,使得硫氰酸紅黴素供大於求的矛盾逐漸突出,出口成為了重要出路。
氨基糖苷類和四環素族老當益壯
氨基糖甙類和四環素族是臨床應用較早的品種,例如硫酸鏈黴素、四環素、土黴素等,現在國際上生產這類藥物的廠家幾乎全都在中國。這類產品早在幾年前就幾經價格戰,將產業重組調整之後集中在少數幾個生產企業中,形成了在核心企業主導下的行業隊列。這些產品應用範圍逐漸轉向獸藥、植物藥和特殊臨床治療用藥。需求空間有限,完全依靠自然增長。
獸用抗生素前景不容樂觀
獸用抗生素在應用上比人用藥使用得更多,除了藥物抗菌、殺蟲、驅蟲之外,還用於幫助動物增加飼料消化能力和利用率,提高生育能力等。因此,近年來獸用抗生素髮展速度較快。
然而,從國際上食品安全和禁止抗生素濫用角度來看,許多已開發國家已停止使用某些飼料用抗生素。因此,獸用抗生素的發展前景只限於那些在用藥安全性和治療作用更強的品種中。現在我國出口獸用藥抗生素主要是在發展中國家,我國獸用抗生素進入歐美養殖業發達的國家不易。
除了青黴素系列之外,其他大宗抗生素原料藥價格低迷,並且這種低谷還要持續較長時間,價格戰還將持久展開的趨勢。在獸用抗生素上尤為突出,因為這些產品規模大,行業門檻低。
新秀當家 長者轉向
近年來一個突出的特點是中小民營企業、合資企業在市場活躍度超過了老牌企業和國有企業。在2006年抗生素原料藥出口企業前30家當中,前4家企業——河南新鄉華星藥廠、寧夏啟元藥業有限公司、珠海聯邦製藥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省福抗藥業股份有限公司都是近幾年在原料藥生產和銷售上快速成長起來的廠家,成為新的行業龍頭。以往抗生素家族「老大」,例如華藥、石藥、哈藥、魯抗這些企業在改進產品結構後,進一步向產業鏈下游延伸,向多元化高端產品轉移。這種讓位和轉移是件好事,它調整了競爭結構、優化了產業鏈,使行業優勝劣汰能夠自然進行。
另一個現象是生產企業自營出口比例加大。我國對外貿易權開放後生產企業具有更強的出口能力,特別是在大宗原料藥中間體國際貿易上,生產企業的自營出口優勢明顯強於貿易公司。生產企業在國際貿易上的機會也越來越多,開拓出口渠道的主動性更強。與此同時,貿易公司的角色在轉變,國際市場開發和服務顯得更加重要。今後只有走貿易公司與生產企業聯合的經營管理模式才能夠發揮各自的優勢。
2006年大宗原料藥中間體生產地轉向製造業發達、成本更低、勞動力過剩的中國,這種全球產業鏈轉移給中國企業帶來了機遇。但不能忽視的是,中國原料藥發展還必須做好一些日益重要的新課題:節能、環保、質量、科技創新和智慧財產權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