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天津市直接利用外資從無到有,發展迅速,成就輝煌,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對天津產業、產品結構的升級和促進經濟發展產生了較大影響,成為推動天津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天津是中國北方最大的沿海開放城市,優越的投資環境,豐厚的回報,對世界各國公司產生了較強的吸引力,成為跨國公司、財團對我國投資的熱點地區之一。
一、三資企業的發展現狀
改革開放初期,天津市利用外資的投資方式基本上均採用合資和合作,投資行業僅限於工業,項目技術含金量較低,投資者多來自港澳地區。1994年以後,對外開放步伐明顯加快,利用外資進入了總量快速增長、規模不斷擴大、質量逐步提高、規模與效益同步增長的新階段。
(一)總量規模
自改革開放至2007年底,天津市批准建立的三資企業20357家,其中批准投資總額在500萬美元及以上的三資企業3064家。全市累計合同投資總額1128.5億美元,累計合同外資額778.43億美元,累計實際利用外資397.5億美元。
截止2007年底,在批准建立的三資企業中,有正常生產經營行為企業6241家,其中,出口型企業1579家。從投資方式看,合資經營的企業2042家,合作經營的企業183家,外方獨資經營的企業3976家,外方股份公司39家。從股權控制程度看,外方絕對控股的企業3302家,相對控股的企業1130家。從經營狀態看,正常營業的企業5722家,停業企業230家,正在籌建的企業114家。
(二)生產經營狀況
天津市三資企業是以高投入、高產出、高效益的集約型為發展目標,在資產規模和生產快速發展的同時,實現了經濟效益的快速提高。
2007年全市三資企業完成總產值5038.22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1.7%;實現銷售收入5797.9億元,增長14.2%,;出口創匯282.99億美元,增長5.54%;繳納各項稅金322.65億元,增長13.7%;實現利潤355.13億元,增長18.6%。在全市三資企業中,盈利企業4894家,增長20.6%;盈利額403.41億元,增長16.3%。
在盈利企業中,合資企業1557家,盈利額190.39億元;獨資企業3177家,盈利額199.87億元;合作企業125家,盈利額10.38億元。投資額在500萬美元以上的企業539家,盈利額375.25億元,其中267家為獨資企業,合資企業237家,合作企業30家。
2007年,全市三資企業銷售收入利潤率為6.1%,資產收益率為7.3%,銷售收入利稅率為11.7%,資產負債率為58%。
目前在天津市投資總額達億美元以上,實現的產值、銷售收入均達10億元以上,利潤總額達2億元以上的外資企業有:天津豐田汽車發動機有限公司、三星集團、諾維信(中國)生物技術有限公司、飛思卡爾半導體(中國)有限公司等。
二、三資企業的結構特點
(一)獨資是天津市吸收外商投資的主要方式
在三資企業發展中,有一個突出特點是獨資化發展趨勢明顯,尤其是近8年來更為突出。截止2007年末,獨資企業累計合同外資500.41億美元,占全市合同外資總額的64.3%;2007年當年合同外資89.21億美元,占全市合同外資額的77.4%。天津市以獨資方式實際直接利用外資220.18億美元,占全市實際直接利用外資總額55.4%;2007年當年實際直接利用外資32.18億美元,占全市實際直接利用外資總額的61%。
(二)經濟總量集中於合資經營企業,且其納稅與獲利能力較強,而獨資企業吸納就業較多
2007年,合資企業在主要經濟總量指標中仍保持主體地位,完成總產值2677.27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6.9%,占全市三資企業總產值的53.2%;實現銷售收入2972.38億元,增長19.2%,占51.3%;出口136.7億美元,增長35.3%,占48.3%;繳納稅金127.4億元,增長16.2%,占54.2%;實現利潤173.44億元,增長39.6%,占48.8%。
2007年合資企業實現利稅233.93億元,占全市三資企業利稅總額的51%,人均利潤為7.33萬元,人均稅金5.38萬元,比獨資企業分別多2.56萬元和2.52萬元。從目前三資企業就業結構分析,在獨資企業就業的人員占全市三資企業從業人員的比重達到58%。
(三)三資企業的經濟總量仍集中於少數大企業
截止2007年末,三資企業中投資總額在500萬美元及以上的大企業757家,僅占全市三資企業單位數的12.1%,但其完成總產值達4030.76億元,占三資企業完成總產值的80%;實現銷售收入4363.79億元,占75.3%;繳納稅金175.71億元,占74.7%;實現利潤238.73億元,占67.2%。可見,少數大企業集中了全市三資企業三分之二的經濟總量。
(四)三資企業偏重於製造業中的通信設備、計算機等行業
2007年,三資企業中的製造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5051.86億元,占全市三資企業銷售收入的87.1%。完成總產值4920.28億元,繳納稅金189.96億元,實現利潤264.02億元。其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銷售收入,占製造業銷售收入的40.7%。在製造業中位居前3位的行業是: 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和塑料製品業,這3個行業所創造的銷售收入合計占製造業銷售收入的比重達63.7%。
(五)韓、日、美、香港地區投資企業創造的經濟總量占全市三資企業經濟總量的70%以上
韓國、日本、美國及香港地區在津投資企業完成總產值占全市三資企業總量的73%。其中,韓國企業實現總產值1184.28億元,占23.5%;日本為1102.82億元,占21.9%;美國為839.8億元,占16.7%;香港地區為549.87億元,占10.9%。其銷售收入合計占全市三資企業銷售收入的73.9%,其中,日本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289.83億元,占22.2%;韓國為1222.9億元,占21.1%;美國為937.97億元,占16.2%;香港地區為835.74億元,占14.4%。
三、三資企業迅猛發展有力地拉動了天津市經濟總量的擴張
外商投資,在給天津市帶來了國外先進的技術、管理經驗和資金的同時,充分開發和利用了天津市閒置的經濟資源,擴大了投資規模,並直接推動了出口規模的擴大,拉動了國內就業與生產需求,改善了企業經營環境,提高了企業人員整體素質,加快了天津市產業升級、進步和更新的進程。
(一)對天津市經濟總量擴張起到了積極作用並成為天津市高新技術產業的中堅力量
2007年,全市規模以上三資企業創造增加值1215.75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6.5%,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46%,其對全市工業增加值的貢獻率達41.7%,拉動全市工業增加值增長7.6個百分點。
2007年全市三資工業企業完成總產值4977.72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49.4%,對全市工業總產值增長的貢獻率達到24.1%,拉動全市限上工業總產值增長4.9個百分點。
2007年全市三資企業出口282.99億美元,占全市出口的74.2%,對全市出口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1.6%,拉動全市外貿出口增長4.4個百分點。
隨著一批高附加值、資金密集、企業規模大、產品競爭力強的三資企業建成投產,三資企業技術含量也有很大提高,高新技術產業的比重持續提升。2007年高新技術產業中的三資企業完成產值2528.81億元,占全市高新技術產值的89.5%。
(二)大力吸引世界500強企業,促進天津市產品結構不斷調整、優化、升級和技術水平的提高
改革開放,使天津這個中國北方最大的沿海開放城市對國際資本產生了較強的吸引力,成為國際跨國公司、大財團對我國投資的熱點地區之一,對天津市經濟發展發揮了強有力的推動作用。國際跨國公司、大財團輻射效應明顯,具有「引進一個,帶來一串,輻射一片」的顯著成效。跨國公司出於投資發展和投資成本控制的需要,對關聯產品進行系列化投資,以提高當地化程度,不僅帶動了一批國內配套企業步入國際化大生產的分工協作網絡,而且帶動了一批中小企業來津投資,縮短了天津市與世界已開發國家的技術差距。如韓國的三星、日本的豐田汽車等公司投資的項目數量均在10個以上。
由於這些大公司的進入,許多行業和產品實現了更新換代,形成了一批競爭力較強的國際名牌產品和拳頭產品。截止2007年底,列入全球最大的500強企業中,在津投資的達到128家,投資項目359個,合同外資額達61.85億美元。其中一大批投資規模較大、世界知名的跨國公司項目,對天津市的經濟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如:摩托羅拉、豐田汽車、住友商事、英國石油、荷蘭皇家殼牌、本田汽車、埃克森美孚、雪夫隆、三星等。通過利用來津投資的世界500強企業的各種優勢,許多行業產品實現更新換代,形成了近百種競爭力較強的國際名牌產品和拳頭產品,縮短了天津市與世界已開發國家的技術差距,並成為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的中堅力量。如摩托羅拉電子有限公司的手機,三星品牌的錄像機、攝像機、錄放一體機、照相機、數位相機、電視機、顯示器,LG品牌的空調、微波爐等等。隨著國際跨國公司、知名大企業紛紛落戶津門,大批技術含量高、資金密集、生產規模大、產品競爭力強的企業促進了天津市產品結構和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優化、升級。
(三)三資企業在天津市進出口貿易中占據主導地位
2007年天津市三資企業進出口總值為542.19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8%,占全市進出口總值的75.8%。其中三資企業進口259.2億美元,增長0.1%,占全市進口總值的77.6%,增長貢獻率為0.9%;出口282.99億美元,增長5.4%,占全市出口總值的74.2%,增長貢獻率為31.6%,拉動全市出口增長4.4個百分點。
2007年全市出口百強企業中三資企業占76家,比上年增加了9家;出口百強企業中出口額超億美元的企業47家,其中32家為三資企業。
(四)三資企業擴大了天津市勞動力市場,增加了就業機會
利用外資也使勞動力資源配置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形成了從業人員有出有進的市場機制,外資企業的引入,從總體上擴大了天津市的就業規模,相對減輕了就業壓力,提高了勞動者的素質。截至2007年末三資企業吸納從業人員61.47萬人,占全市從業人員的30.9%;勞動報酬195.14億元,占全市從業人員勞動報酬的30.6%。人均勞動報酬3.19萬元。
(五)三資企業上交稅金對天津市財政收入作出了貢獻
天津市涉外稅收中的99.95%來自三資企業,其涉外稅收總額達到461.6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9.6%,成為天津市工商稅收的主要來源之一。同時,在天津市地方財政收入企業所得稅中,外商投資企業交納所得稅25.7億元,占33.8%。
(六)大型外資跨國企業主導天津市涉外收支順差規模
據天津市外匯管理局資料顯示,2003年以來的五年間,天津市累計實現外匯資金淨流入89.72億美元,其中,天津前15家外資企業就實現了69億美元,占全市外匯資金淨流入的76.9%。作為全球產業分工的重要參與者,外資企業以其穩定快速的成長和良好的經營績效,主導天津市外匯收支規模的增長和收支順差的形成。
四、對天津市利用外資的幾點思考
一是繼續將鼓勵外商投資在天津市加快發展作為對外開放的重要手段,著力在改善投資環境做好服務上下功夫。
三資企業在天津的發展不是孤立的,其經營的好壞影響著天津的經濟發展,而且對天津市的稅收和就業起著重要作用。因此,要把三資企業納入政府的服務體系,進一步提高服務水平。與北京、上海、蘇州相比,天津市在對外商的優惠政策上還有差距,應力爭填平補齊,從而保持天津市對外商投資的吸引力。
應繼續著力改善天津市投資軟硬環境。據市統計局進行的三次問卷調查情況表明,天津市在交通設施建設方面、政府行政部門管理水平和辦事效率(如:審批事項較多,審批的範圍較廣,個別部門服務態度較差,辦事效率低,拖、卡現象時有發生,辦事程序複雜且缺少透明度)、有關政策的宣傳、稅費結構規範、資本、勞動力等要素市場發育等等方面仍不盡如人意,應認真對待和下力量解決這些問題。
政府部門在公正、公平、合理的前提下,積極為企業排憂解難,要重視企業在生產經營中存在的問題,積極做好服務。
二是繼續在加快服務業對外開放和承接全球服務外包上搶得先機
要抓住我國入世過渡期即將結束,服務領域開放進一步加快的機遇,積極創造條件,爭取外資儘早進入天津市保險、證券、電信、外貿、旅遊、醫療、會計、審計、資產評估、國際貨運代理、教育、法律服務等服務領域。爭取引進大型龍頭產業,使服務業成為天津市擴大利用外資的有效載體。
利用國際服務業加快轉移機遇,大力承接全球服務外包,發展國際服務貿易業。這既有利於轉變對外貿易增長方式,擴大知識密集型服務產品出口,也有利於優化外商投資結構,提升天津市服務業利用外資的水平。2006年,天津市已被認定為「國家服務外包基地城市」,應抓住這一契機,圍繞全市服務業發展目標和重大項目,做好服務業利用外資的規劃,大力推進服務外包,打造天津服務外包品牌。
三是引導三資企業投入先進技術,注重吸收、消化新技術。
高新技術是提升產業結構和競爭力的關鍵,積極鼓勵外商投資企業設立研發中心,這也是提高利用外資質量的要求所在。制定一系列鼓勵外商投資企業設立研發中心的政策。在加大在高新技術領域的引資力度的同時,積極採取多國引進和多國競爭策略,引導外商投入先進的技術。同時注重吸收、消化外商獨資企業帶來的新技術,加快發展天津市相關產業,做好新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創新。
四是正視外商增資,利用外商增資機會對原有國有合資企業股權進行調整
近年來,外商投資企業增資或增資控股越來越多。外商增資的途徑主要有擴大再生產增資、利潤滾動型增資、技術投入型增資等等。外商增資表明了其對企業經濟發展的預期信心,也是天津市獲取外資增量資金增長的重要來源。在鼓勵外商增資的同時,應注意採取措施避免由於外方增資給天津市帶來諸如在合資企業中中方所占股份減少影響收益,打壓民族品牌,擠占民族產業市場份額等不利後果。要充分利用外商增資的有利時機,做好原有國有合作企業的股權調整和改造。
五是注意研究三資企業的虧損問題,加強項目的後期管理與服務,促進已有的三資企業良性生存,做強做大
要注意對三資企業虧損問題加強研究,對一些長期虧損又不斷增資的企業,應加強財務監管,避免稅源流失,損害國家利益。要全方位的服務於企業的健康發展,使其減少虧損,降低虧損面,使企業生產經營良性循環,做強做大。
此外,在追求招商引資總量迅速擴張的同時,也要認識到利用外資是一把雙刃劍,外資有其趨利性和剝削性,這一點馬克思的資本輸出理論早就有精闢的論述。三資企業自身的發展戰略有可能與天津市總體的發展戰略存在差異,甚至有可能是背道而馳的,利用外資需要讓度一部分權利,損害我們的一些利益,因此要從科學的發展觀出發,加快研究天津市的市場准入政策,注意引進外資的合理性,注意保護天津市的民族產業,維護天津市的經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