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在廣東省電力迎峰度夏暨2008年第三季度電力分配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廣東省經貿委副主任李向明談到9E燃油發電機組所面臨的問題時指出:「受國際油價持續攀高的影響,部分機組由於上網電價沒有落實,發電嚴重虧損,就算已核准上網電價的機組也難以維繫。截至2007年年底,累計虧損已達25.67億元,銀行停止貸款,企業已瀕臨破產邊緣。」
近年來,電力危機頻頻侵擾廣東,且愈演愈烈。從2001年年初的局部性電荒,進而轉化為全面、全年性電力短缺。在廣東電力結構中,比重較大的火電因種種原因無法取得突破性發展,小水電開發潛能有限,核電建設周期長、短期內難以發揮大的作用。而早期為廣東經濟發展立下汗馬功勞的燃油、燃氣發電機組,則撞上了國際油價高漲、國家宏觀政策調整的鐵牆,危機四伏,生存困難。
目前,數十個燃油、燃氣發電廠遍布珠三角,它有一個正兒八經的名字:「9E、9F型燃氣蒸汽聯合循環發電廠」。在廣東,這樣的9E電廠共17個,機組32套;9F電廠4個11套機組,裝機429萬千瓦(註:9E指18萬千瓦燃氣機組,9F指30萬千瓦的燃氣機組)。在總裝機容量576萬千瓦的32套9E機組中,有23套是手續至今不完備的「黑戶」。
這些機組的裝機容量超過了1000萬千瓦,約占廣東省總裝機容量的1/6。有人說,如果這些機組的發電能力能得到充分利用,那麼廣東就不缺電。但現實是,在高企的油價面前,開足這些機器是不現實的奢談。這些機器每發一度電就意味著1元以上的油料消耗,是廣東省平均0.5元上網電價的2倍、西氣東輸上網電價的3倍。發電,就意味著這些廠將虧損和死亡;但不發電,廣東就無法挺過夏天,更無法度過日盛一日的電荒危機。
這是一個投資高達數百億元的產業,一個起初許多人把發電機當成「印鈔機」,後來卻成了燒錢機器的產業,一個讓政府、投資者、老百姓愛恨交加的產業,它們的存在,使得無數工地、廠房、寫字樓燈火輝煌,使得無數民眾安居樂業。但是它又是一隻「油老虎」,當它大口地吞下黑糊糊的重油後,吐出來的除了強勁的電能,還可能是漫天的黑煙。
緣起:
大電荒催生燃油發電廠
上世紀80年代開啟的經濟引擎對電能有著強勁需求,建設周期短、見效快的燃油發電機廠開始在廣東生根發芽
上世紀80年代中期,廣東全省大缺電。那時,被改革開放喚醒的廣東迸發出了巨大的經濟潛能。然而,隨著經濟起步,電力短缺隨之而來。那時,企業用電「拉三停四」幾乎是家常便飯,就連居民用電也不能倖免。
相對於目前近6000萬千瓦的裝機容量,那時廣東一共才465萬千瓦的裝機容量,少得可憐。解決電力短缺唯一的選擇就是建電廠。至於建什麼樣的電廠,卻沒有一定之規。曾親歷過的人告訴記者,那時唯一確定的原則就是「快」!
由此,開工建設周期短、見效快的燃油、燃氣電廠順理成章。1990年4月,深圳南山熱電廠建立,近20年時間它已發展成全國最大的燃油發電集團,公司名稱也換成了響噹噹的「深圳南山熱電股份有限公司」。至今,深南電的很多老員工依然很自豪,因為那一年,南山熱電建成了國內第一套燃油機組。
此後十幾年中,靠燃油發電起家的南山熱電一路狂飆突進,聚集起了大量財富。深南電提供的資料顯示:2002年度,深南電的淨資產收益率在全國1000多家上市公司排名中列第四位,在電力行業上市公司中高居榜首。深南電憑藉出色的經營業績,有14項生產指標入選中國和深圳企業創新紀錄,並被《華爾街日報》視為中國最具成長潛力的上市公司。與此同時,深南電年發電量從1990年的1.88億千瓦時猛增到2003年的31.45億千瓦時,利潤總額由1990年的3250萬元人民幣躍升為2003年的5.41億元人民幣。
這一切,靠的是它們在燃油發電領域的非凡擴張速度。
擴張:
過分投資演變成了投機
燃油發電廠的建立,幫廣東度過了當時的電力危機。而電能投資欲望愈發強烈,並最終演變成了投機
飛速擴張的結果是,廣東省燃油機組的比重過大。統計顯示,2000年廣東總裝機容量中,燃油電廠總裝機容量達968.8萬千瓦, 占全省的30.4%。當時就有專家警告:這些機組所占比重過大, 每年耗用大量燃油發電, 受國際石油價格影響很大,安全可靠性低,不利於廣東省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但在電荒面前,這樣的警告微不足道。
廣東本身資源匱乏。沒有煤,火電不能大上特上,水電潛能也有限。所以更多人想到了建燃油電廠。這種想法在當時既符合政治邏輯,也符合商業邏輯。
廣東電網發展規劃部主任鍾清就經歷了這樣的搶建燃油發電廠的瘋狂。「當時嚴重缺電,電廠報批很容易,而且油價也低,市場更是不存在任何問題」。鍾清記得,當時實行的是准入制,大家拚命往這個市場裡鑽。
不過,在市場經濟的法則下,最吸引這些投資商的還是投資辦廠的巨額利潤,「當時一噸重油2000元,算下來一度電的油耗成本是0.4元,而那個時候深圳的合法電價是0.72元,東莞是0.69元」。「利潤實在太誘人了,一個電廠就像一台印鈔機。」鍾清說。
「燃油電廠具備9大優點,比如說,啟動迅速;調峰能力好;效率高,聯合循環發電的最高效率可接近60%;排放污染小,環保性能好;用水用地少等」。儘管目前運營困難,但深南電下屬的東莞高埗電廠的總經理劉銀寶仍如此強調。在鍾清看來,投資商最看中的是造價低和建設周期短。「一般單循環機組只需5~6個月就可以商業運行,另外這些機組每千瓦造價只需3600~4200元,比起燃煤機組動輒每千瓦七八千元的造價顯然便宜得多。」
2003年前後,數十個9E電廠、9F電廠在珠三角地區拔地而起,其中以深圳和東莞兩地最多,投入也最為巨大。
不可忽視的是,為了解決日益嚴重的電力短缺危機,當時的廣東省經貿委也把這些機組看成解決電荒的應急措施,因此對這些電廠的投資興建也是一路綠燈。「不管從哪個角度來說,這個政策在當時是沒錯的。」一位電力專家說。
投資商們看到了燃油機組的優點和利潤,卻忽略了一個嚴重的現實。自從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後,國際油價已開始一路攀升。一旦油價上漲過多,這些電廠將陷入困境。
突變:
電力緊缺又遭油價暴漲
商人們尋找一切贏利的可能,而政策上的風吹草動會要了他們的命。而更讓人始料不及的,還有市場本身的波動
南方電網一高層告訴本報記者,17個9E電廠、32套設備,總裝機容量為576萬千瓦,以當時每千瓦造價3800元算,光是17家9E電廠的建設投入就高達220億元,而另外429萬千瓦的9F機組造價在160億元左右。
該高層還告訴記者,在近400億元的投資中,最大頭的要數深能源,另外有相當多的社會資本也參與了進來,「當然也有少量的政府資金,但總數不超過10%」。而所有資金中,銀行貸款占了絕大部分,「基本上都超過了70%」。
就在各路資本陸續就位,準備開足馬力「印鈔」時,事情卻突然有了變化。2005年5月23日,國家發改委辦公廳下發《關於廣東省電站項目清理及近期建設安排的有關通知》。通知稱,廣東省有10個(深圳市除外)燃氣蒸汽聯合循環機組電站項目、裝機容量共288萬千瓦是「未經國家批准擅自開工建設的違規建設項目」。後來,不合規的項目個數增加到23個。
2005年9月,廣東省經貿委上書發改委請示:「根據我省原為獨立電網和原國家規定建設項目按投資額及投資性質分級審批的情況,2003年,經省政府同意並納入『十五』電力建設規劃,我省自行審批了這10個電源應急項目……近期解決我省電力供應緊張的燃眉之急,遠期作為負荷中心調峰電站。」該文件還顯示:「目前的這批項目上網電價未能得到國家發改委的審批,已投產的處於嚴重虧損狀態,具備投產條件的不能併網」。
此後幾年中,廣東有關部門曾多次向國家有關部門提交報告,但到目前為止,進展不大。
在被國家發改委認定為「黑戶」後,更大的打擊接踵而來。2003年開工建廠時,每噸重油的價格才2000元,到了2005年油價已經翻了一番。燃料成本占整個發電成本的90%,油價上漲對燃油電廠的影響不言而喻。更讓人擔憂的是,已經放開了韁繩的油價並沒有掉頭或止步的意思,而是一路向上,「眼看就要頂著天了」。
「一是因為違規,這批項目的上網電價無法落實。已投產的項目只能暫時按臨時上網電價結算;二是近期國際油價屢創新高,燃油機組的燃料成本突增,發電成本大幅度提高,大部分燃機已經處於停產或破產邊緣」。為此,廣東省經貿委相當憂慮。
另一方面,電力緊缺的狀況並沒有得到緩解。不少媒體早在今年3月就稱:30年最大電荒提前襲粵。因為在當時,南方電網曾一度預計在夏天峰值電力缺口將超過1000萬千瓦,這相當於8個珠海市的電力需求。
兩難:
補貼速度跟不上油價上漲
發不發電,發多少電,對大多數電廠來說,這本是個商業問題,但在缺電的局面下,卻變成了公共利益問題
一方面是瘋漲的油價,另一方面是愈演愈烈的電力危機,這似乎是個無法解開的死局。
「如果不發電,電廠一個月虧損800萬元,如果發電,虧損的數目將達到1200萬元甚至更多。」東莞唯美電廠的總經理助理林萬良說。這個9E電廠如今有兩台18萬千瓦的重油發電機。「這個廠的總投資是12億元,其中銀行貸款9億元,光貸款利息每個月就有幾百萬元」。在扛了一年多後,電廠終於養不起這兩台「油老虎」了。
3月18日,林萬良整理了一份《高埗電廠目前經營情況報告》並準備上交。林萬良在材料中寫道:今年1月以來,國際油價持續快速上漲,近日紐約油價已突破110美元/桶,相應的我廠所用的180#重油到廠價每噸已高達4750元。按照林萬良的計算,他所在廠目前的電價每千瓦時是0.97元,但其發電成本已高達1.0875元。「按照3月份發電1.2億千瓦時計算,本月公司將虧損1410萬元,創了紀錄。」而按照廣東省電力協會電力專委會2008年3月的另一份建議書的算法,電力企業的成本會更高:成本將超過1.2元每千瓦時。
既然發不發電都意味著死亡,那電廠的老闆們或許可以選擇一個適當的死亡方式。但是,這種訴求在廣東全省電荒的背景下,已證明不可行。
今年1月23日,為應對50年不遇的嚴重冰災,為保證廣東地區用電安全,廣東省經貿委和南方電網公司分別發出了電力調度1號令和特別調度1號令,調度令要求:「廣東所有的燃油機組立即按照調度令安排併網發電,否則按不執行調度令追究責任,並不再簽訂調度協議」。這樣的調度令在近幾年的廣東電荒中頻頻出現,儘管措辭有別,但基本大同小異,那就是要求燃油電廠不惜一切代價發電保用電安全。
為調動9E燃機的發電積極性,廣東省也想了不少辦法。「近期因氣候災害等原因造成的電力供應嚴重短缺狀況,廣東省政府決定提高結算收入鼓勵9E燃機頂峰發電,省內9家公司9E燃機第一季度的發電收入不低於0.92元/千瓦時(含稅)。0.92元/千瓦時與0.62元/千瓦時之間的差額由當地政府通過『高來高去』調峰電力認購和財政補貼等方式落實。」這曾是今年2月轟動電力行業的大新聞。
「我們理解省政府的良苦用心,但問題是省政府提高電廠補貼的速度,跟不上油價上漲的速度和幅度,必須有一個行之有效的長效機制。」林萬良說。
破局:
廣東離不開燃油汽輪發電機
9E/9F燃油發電廠給廣東帶來了無法迴避的難題。一旦這些電廠停運或消失,廣東的麻煩會更大
然而,在LNG(即liquefied natural gas 液化天然氣的英文縮寫)無法保障電廠需求的情況下,除了選擇重油作為發電燃料,他們別無他法。在鍾清看來,當時上馬燃油電廠,一是想解決電荒問題,二是想利用LNG工程。「這些機組既可以燒油也可以燒氣。按計劃,氣沒到時先燒油,後燒氣。」但讓投資者沒想到的是,幾年過去,氣一直沒到。
南方電網提供的資料顯示,到目前為止,當初投資建設的17個廠32套9E機組中,有29套設備實際上仍舊使用現貨LNG或重油為發電燃料。知情人士告訴記者,珠三角天然氣短缺,無法給這些「油老虎」供氣。
據了解,目前廣東市面上的天然氣主要由廣東大鵬液化天然氣有限公司(下稱「大鵬LNG公司」)供應。資料顯示,目前大鵬公司供應到廣州的天然氣不到42萬噸,今後也不會到150萬噸,而到2015年廣州天然氣缺口將在200萬噸以上。而珠三角其他地區情況也大多類似。「近期的確有部分天然氣發電廠無法正常運轉,原因可能是天然氣現貨價格太高使得發電廠無力承受。」4月,面對省內一些燃氣發電廠因天然氣價格過高而停止發電,廣東油氣商會秘書長梁海珊如是說。
基於環保和能源安全的考慮,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已經逐步減少了燃油發電的比例,燃油發電的比例已由1977年的23%下降到目前的7%。
事實上,在廣東省的電力結構中,包括9E/9F在內的燃油汽輪機組占了相當大的比例。南方電網的資料顯示,目前廣東省現有的9E\9F的裝機容量為1005萬千瓦,在中國獨此一家。
「建設這10個項目、288萬千瓦裝機容量的機組是我省解決嚴重缺電的應急措施,『十五』期間若沒有這批項目的投產,我省的缺電狀況將更加嚴重。」這是2005年廣東省經貿委寫給國家發改委《關於廣東省10個未經國家批准的燃氣蒸汽聯合循環機組電站項目有關問題的請示》上的一段話。
高油價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高電價,「廣東省目前的平均上網電價已經超過了0.5元,而全國大部分地區只有0.4元甚至更低」。「燃油機比例高,導致電價高,吃虧的還是老百姓。另外,燃油機都在負荷中心區,如果利用好,可減輕向這些地區建設輸電線路的壓力。」南方電網一高層表示。同時,燃油機還可以作為省最大負荷時的事故備用的有力補充。
記者手記
共贏還是共輸?
目前,兩大問題仍舊困擾廣東燃油機組的未來。
23套燃油機組的合法性問題牽扯到國家發改委、廣東省經貿委等多個相關部門,並且僵持了好幾年,短期內也難以解決。事實上,這個問題真正考驗的是各方的政治智慧。燃油機組既然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因為某種特定的電荒需要而誕生,數百億元的投資也很難說將其一筆抹消。
在事關各方經濟利益的電廠運營上,需要的是政府、投資主體、電網三方在經濟利益上達成妥協,以期「共贏」。電廠必須明白,放棄對不切實際的利潤的追求是最為現實的選擇,個別的投機行為需要付出代價。政府也需要適當地考慮企業難處,給陷入困境的電廠以適當的補貼。一旦電力陷入真正的危機,各方利益均會受損,那將是誰都不想看到的「共輸」結局。
目前,最要緊的還是如何在高油價的局面下建立一種長效機制,以求在各方利益中維持平衡:力保電廠運營,從而力保廣東用電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