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分析 畜牧業行業分析報告 內容詳情
2008年大鵝滯銷——誰的錯?
 大鵝 2008-09-25 09:06:00

  回顧2007年大鵝市場是何等的興盛;在名不見經轉的大鵝市場07年著實讓所有養鵝人都賺了一筆。據很多業內人士和部分養鵝者回憶,07年每養一隻鵝就可以淨賺25元-30元人民幣,投入產出比例接近為1:2。如此高的投資回報率超過了07年房地產業的投資回報率。

  零散的養殖一直是中國養殖行業的特色,大鵝產業也不例外,然而07年養殖市場除了養豬戶大賺了一筆以外,再有就是養鵝戶賺得缽滿盆盈。從養鵝戶那裡獲悉,07年農村大多數農民有效利用房前屋後的空地,零星散養的十幾隻或幾十隻大鵝在銷售後期都賣到了90-100元/只;成百上千隻的規模化養殖戶當時的售價也賣到8-9元/斤。儘管如此,到收購後期全國各地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斷貨(鵝源緊張)情況。正是由於如此高額的利潤誘惑,再加上養殖周期(大約100天)比較短及養殖環境比較容易操作等客觀因素,致使2008年大鵝養殖戶蜂擁而上,一時間全國各地農村市場無論是否適合大鵝生長,無論以前是否從事過大鵝養殖,大部分都紛紛投入到2008年的大鵝養殖浪潮當中來。

  在人們一邊討論著07年如何盈利的同時,一邊籌劃08年如何加大養殖數量和擴大經營規模。可是很少有人去分析08年的大鵝市場投放量和供需平衡等因素的影響。孰不知正是這種盲目的跟風養殖給08年大鵝滯銷埋下了伏筆。

  筆者在今年的7-8月份分別走訪了黑龍江省的6個市、縣的13個鄉鎮和25個村屯。在走訪中,筆者發現目前我國大鵝市場存在以下五種普遍現象:

  一、大鵝養殖數量倍增:在走訪地區中,飼養量在100萬隻的鄉鎮就有三個,60萬隻以上的有兩個,35萬隻左右的一個。飼養數量達萬隻的養殖戶占飼養總量的1.7%;飼養量在1000-3000隻的養殖戶占飼養總量的15%;飼養量在200-700隻的養殖戶占飼養總量的60%;飼養量在100隻以下的約占飼養總量的32%左右。以上養殖數量可占黑龍江省全部養殖數量的20%左右,也就是說就黑龍江省08年大鵝養殖總量將超過2000萬隻以上。就全國而言,黑龍江的養殖數量可謂「杯水車薪」,冰山一角。08年9月上旬,筆者及同事曾電話連線了全國120多家大鵝養殖戶(主要包括遼寧省、吉林省、內蒙古、河北、湖南省、湖北省)大家一致表示今年大鵝的養殖數量在成倍增加。特別是內蒙的養殖戶,他們的大鵝養殖規模以幾千到上萬之間的居多。

  二、08年養殖成活率普遍偏低:造成大鵝成活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有五,原因一是養殖戶對大鵝的生長規律了解不夠專業;二是對大鵝的飼養管理不夠完善;三是對大惡的防疫做的不夠到位;四是大鵝的飼養密度空間不合理;五是鵝苗初期安全管理措施不利。總之,08年大鵝的整體成活率平均在85%左右。

  三、08年大鵝飼養綜合成本高:首先,購進的鵝苗價位基本上在9-12元/只左右;小鵝的前期料加上中後期育肥料的成本在20-25元/只;鵝苗的防疫、損失的成本及全程管理的成本綜合計算也得5元/只左右。因此,今年每隻大鵝的綜合成本在34-42元/只。

  四、供需不平衡,收購企業乘機壓價:眾所周知,鵝肉向來都是兩湖、兩廣和江浙一帶人們餐桌的美食,但由於07年鵝價高漲,利潤驅動,致使當地的養鵝業迅速膨脹並使當地的供需接近平衡。儘管北方的鵝肉品質頗受南方客戶和人們的青睞,但是由於利潤的重要因素,今年來北方採購的客商明顯減少。與此同時,北方人對鵝肉的青睞程度遠不及豬肉、雞肉,所以北方鵝肉的銷售市場並不好,致使鵝肉目前在北方銷售並不樂觀。由於大鵝飼養密度過大、飼料搭配不合理等因素的影響,造成今年的鵝絨、鵝翎品質下降,也成為收購企業壓價的重要因素。同時收購企業為了降低和規避市場風險,在收購數量上也開始壓縮,進而導致當地的屠宰企業生意慘澹。

  五、養殖戶惜售心理嚴重:去年同期價格在7-8元以上/斤,但是今年5-6月份北方部分地區首批出欄的大鵝售價才4.3元/斤,這個價位確實讓養鵝戶很失望。到筆者發搞前,東北地區的部分市場收購價格還停留在5.0-5.6元/斤。天氣一天天的轉涼,大鵝生長速度放緩,觀望中的養殖戶焦急的等待大鵝價格的上揚,然而大鵝的市場價格一直在「冬眠」。

  另外,國家出口政策的調整、國外限制中國肉質品進口的條例以及群眾盲目的上項目都是造成今年大鵝滯銷、利潤下降的重要因素。筆者認為,無論哪種原因,無論哪個環節出了問題,今年大鵝產業的尷尬處境,都值得我們深思。

  最後,筆者希望我們國家能夠針對大鵝市場的現狀推出一系列的解決措施;希望大鵝的收購企業「高台貴手」,別在壓價了,少賺點錢,給養鵝人點利潤空間;希望市民朋友們多吃一點鵝肉,這樣既能降低膽固醇,又能幫養鵝人創收。

熱門推薦

相關資訊

更多

免費報告

更多
大鵝相關研究報告
關於我們 幫助中心 聯繫我們 法律聲明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1895號
閩ICP備09008123號-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