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噴粉工藝的替代產品——複合型膠印油墨添加劑在實際應用中,在替代噴粉工藝上取得了一些成效,並在全程印刷工藝和整體(全面)印刷質量以及印後工藝上,達到了讓用戶比較滿意的效果。但是在油墨堆積橡皮布方面有時還會出現一些問題:
(1)印刷到4000張左右時,開始出現堆墨現象,但機器的傳墨系統和印版均未發生異常現象。
(2)印刷到5000張以上,發生堆墨,其他方面正常。
(3)印刷9000張時,一切正常,沒有堆墨現象。
原因分析:造成堆墨的原因主要有:原輔材料、環境條件等因素。堆墨現象有一定的規律,在發生問題時,如果認真地觀察其發展趨向、變化進展情況、涉及的地點和印刷品質量受損的程度,就可以透過現象分別判定出以下結論。
1.順時針方向的堆墨:堆墨輥、堆印版、堆橡皮布,從上到下的堆墨,可稱為「三堆」現象。其主要由兩個單項物理性質引起,一是油墨本身乾燥過快或加了過多的燥油(尤其是紅燥油),這不僅會造成油墨結皮,而且也會引發油墨質地變粗;二是油墨中的顏料顆粒較粗、質地較重等。
2.逆時針方向的堆墨:「三堆」現象開始於橡皮布的堆墨現象,主要是由兩種物質的性能互相關聯引起的,一是紙張的表面強度,二是油墨的黏度和黏性。當然,如果油墨在印刷機上黏性增值較大,那麼另當別論。在發生這一問題的過程中,紙張的表面強度與油墨較大的黏度、黏性相比,起決定性因素的是紙張的表面強度。
因油墨乳化所引起的堆墨,首先受影響的是印版和著墨輥上的油墨,而後向兩個方向發展,上到墨斗中,下至橡皮布上並隨即轉印到紙張上。油墨乳化程度輕微則無礙,重者將會產生下堆橡皮布、上堆墨輥現象,如果油墨乳化過於嚴重將會破壞墨體結構,導致無法印刷。然而,容易被人們忽視的是既不輕微又不算嚴重的漸進式油墨乳化現象。開始沒有明顯的變化跡象,待水分含量逐漸變大並積蓄到一定程度時,就會使油墨一點一點地積聚在橡皮布上。與此同時再由著墨輥逐漸傳遞到傳墨系統,其現象是墨輥上的墨層緩慢增厚,但是還不至於達到影響油墨傳遞和轉移的程度。此時,若不注意調整水墨平衡,對其產生的根源作出誤判,措施不當,就容易發生意外。
建議:(1)清除附著在印刷機各部件上的殘留粉塵。如果使用免噴粉油墨添加劑,更應該徹底清除。
(2)定期更換潤版液,同時徹底清除水箱下面的沉澱物,洗刷箱體。在印刷過程中逆向發展不僅是「三堆」現象中獨有的,潤版液也有此現象,只不過還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遇到問題時,可用以下方法檢測潤版液:①待水箱內的潤版液靜置4小時後,水箱內的潤版液會分為上、中、下三層。②把水箱中的潤版液攪渾,取出150ml倒進容量為200ml的玻璃杯內,靜置4小時後,先將上、中層的水倒出(注意不要攪動底部的沉澱物),慢慢再倒出下部的水,把留在底部的沉澱物取出放在玻璃片上攤開,晾八成干後,用顯微鏡觀察。如果沒有顯微鏡,也可用30倍的放大鏡細心觀察,就能發現其中的原因。
油墨問題:冬季溫度低是油墨變稠的外部因素。
在溫度影響下,油墨(原墨)發生稀稠變化是一種物理現象,但變化的是形態,而不是本質(油墨的基本性能)。
油墨太稠,黏度也大,但最好不要用稀釋劑或調墨油調整其黏稠度。因為當用戶需要調配墨性時,油墨廠家產出的原墨所能容納的各種助劑的總量是有限度的,超出極限量,即使可以使用,也減弱了油墨的基本性能,影響印刷質量。另外,油墨的黏度和稠度有關係,這裡是指其性質而不是指其現象。而實踐中常有這種情形,油墨稠度大,但黏度小,其流動度仍然較大。所以說,稠度大的油墨不一定黏度大,黏度大的油墨也不一定稠度大。
由溫度引起的油墨變稠現象,可以用以下辦法解決:
(1)將原墨放在暖氣片上或暖氣旁邊,使其緩慢升溫逐漸恢復到原狀。
(2)急用時可使用開水進行外部加溫,具體方法是把開水倒入盆內,再將原桶(盒)墨放在水中,但要防止水蒸氣浸入,待水溫降到27攝氏度左右時取出,開蓋攪拌均勻即可使用。印刷車間的溫度以保持在27攝氏度左右為宜。
在正常溫度下油墨也有稠厚現象,因為油墨的稠度在一定程度上綜合反映了油墨的流變特性。如果不是由於外部因素引起的變稠現象,可歸納為以下兩種原因:一是由原墨內在結構中的強觸變性引起的,但經攪拌恢復原狀後,仍可使用;二是過期油墨或因存儲不當而產生的變質油墨,不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