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是我國電工行業取得恢復性發展的重要一年,據統計,截至12月,我國電工電氣行業生產、銷售、利潤、進出口貿易等主要經濟指標增速都好於年初預期,有望實現20%左右的增長。能夠取得這樣的成績,主要原因有三點:一是國家宏觀經濟回升,政策連續、穩定,為電工電氣行業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宏觀環境;二是電力建設帶動電工電氣行業的快速發展,近年以來,我國電力建設速度之快,步幅之大令世界驚嘆;三是世界經濟復甦、外部需求轉旺,也進一步拉動我國電工電氣產品出口的恢復性增長。
但是,電工行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存在著一些隱憂。
一、我國內需結構不夠合理,投資性需求所占比重仍比較大,一旦國家刺激性政策退出,電工行業的發展就會受到較大影響,甚至出現倒退。
二、我國電工電氣行業中,低端產品產能過剩而高端產品產能不足,在電工行業的一些分行業中,為數不少的企業由於缺乏自主智慧財產權和自主品牌,往往靠加工貿易和貼牌生產維持生計,對外依存度過高。
三、國際經濟形勢不容樂觀,我國電工電氣產品出口方面貿易摩擦不斷。目前,歐盟經濟復甦仍是乏力,特別是受希臘主權債務危機以及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等債務沉重問題的困擾,可能會拖世界經濟回升的「後腿」。在這種情況下,各國很可能會通過設置貿易壁壘等方式保護本國電工生產企業,這將嚴重影響到我國電工行業外貿出口業務。
中國電器工業協會調查顯示,該行業已全面回暖並有多重利好因素,但產能過剩問題也逐漸浮出水面。
中國電器工業協會近日提供的一份報告稱,電纜行業在低端產品中的產能過剩問題突出,尤其是各地不顧交聯電纜生產能力已然嚴重過剩的實際情況,仍大量引進立塔式生產線,造成重複建設、資金浪費和產能閒置等問題。與此同時,中國電器工業行業在包括超高電壓等級線纜、特種用途線纜在內的高端產品卻產能不足,導致絕大多數產品或原材料依賴進口。
由於矽鋼片、電解銅等原材料在諸如低壓電器、電線電纜、變壓器、中小型電機等基礎電工產品的成本構成中占有很大比重(電線電纜產品中原材料占全部成本的80%以上,變壓器產品中材料成本占總成本的比重也超過70%),因此原材料大幅度漲價造成了這些基礎電工產品成本的大幅提高。加上能源價格、運輸費用以及人力資源成本的上升,推動了企業成本的進一步提高。
然而,在這些基礎電工產品成本大幅攀升過程中,產品銷售價格卻難以合理提升,特別是在技術附加值較低的中低端產品市場中,壓價競銷的情況相當普遍,競爭激烈。因此,已有相當一部分企業出現虧損,並面臨嚴重的生存危機。
造成產品低價競爭的根本原因是盲目投資、產能過剩、供大於求。一方面,由於投資門檻低,使大批企業蜂擁而入,造成企業「過多過濫」。據了解,目前僅電力變壓器的生產企業就有1000家之多,電線電纜行業的企業已超過了9800家。這些行業的生產能力大大超出市場需求,出現嚴重過剩。另一方面,由於「門檻」低,則導致一部分根本不具備生產、質量控制和檢測等必要手段的「作坊企業」得以混跡於市場中,成為假冒偽劣、粗製濫造、以次充好、以舊充新的產生源頭,並憑藉壓低銷售價格等手段擾亂競爭秩序,加劇了行業內的無序競爭。
「顯然,這種產能過剩是結構性的。」中國電器工業協會行業發展與諮詢部高級經濟師程仁超說,「產能過剩不僅僅是電纜行業,發電設備的產能也超過需求。」
按照國家規劃,從現在起到「十二五」末,中國每年將新增7000萬~8000萬千瓦發電裝機的需求量,但僅哈爾濱電氣集團、集團、集團3家發電設備生產企業的產能就達9000萬千瓦。
變壓器行業產能過剩對行業帶來的影響頗具代表性。據中國電器工業協會統計,中國變壓器的產能大致是世界需求總量的1.5倍。一些變壓器生產企業反映,部分變壓器產品最終售價只有原材料成本的80%。
在招投標市場上,國內電力行業招標時多採用最低價競標的方式,也導致了設備生產企業的降價競爭。而等國際電器工業巨頭,在投標時必會核算生產成本,如果虧損的話寧可不接標。
程仁超認為,產能過剩問題的顯現,主要是由於需求過旺,沒有約束產能。
電力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晴雨表,總體形勢較好的國民經濟為電器工業發展提供了穩定的大環境。資料顯示,2010年前三季度,中國電器工業恢復了強勁的增長勢頭,累計實現工業總產值2.6萬億元,同比增長30%以上;前三季度累計產品銷售率為97.05%,各月產銷率也一直保持在96%以上。
在外貿方面,中國電器工業無論是進出口額、出口交貨值還是貿易順差,多項指標自2010年下半年起全面超過國際金融危機前最好年份2008年的水平。
「十一五」前四年,中國發電設備裝機容量從2005年的5.2億千瓦迅速增長到2009年的8.7億千瓦,年均增長13.7%,電源建設對發電設備的強勁需求,帶動了發電設備產量的大幅增長。
「十二五」期間,智能電網的規劃與建設將是一個重點。可以預測,其形成的市場需求依然強勁,電器工業行業發展動力十足。在前景比較樂觀的情況下,避免產能過剩問題的擴大,已顯得十分必要而迫切。
程仁超建議,國內應該建立產能預警、調控機制,加強產業規劃和政策引導,防止重複建設、重複引進,特別要防止產能過剩行業盲目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