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分析 太陽能行業分析報告 內容詳情
我國光熱發電開始試水商業化
 光熱發電 2011-03-08 16:34:00

    目前光熱發電在技術、設備等各方麵條件已經比較成熟,不僅央企巨頭已經開始在西部「圈地」投資建項目,越來越多的企業也將目光瞄準光熱發電領域。多做準備,先做起來,兩三年之後,中國的光熱發電有望迎來大發展。

    近年來,與風電和光伏電站建設的風起雲湧相比,光熱發電幾乎是「被遺忘的角落」。然而,2011年可能將會出現轉機。近日,隨著內蒙古50兆瓦槽式太陽能項目的招標,新能源格局的全新畫面清晰可見:光熱發電產業蓄勢發力,前景廣闊。

    「慢熱」的光熱發電 

    1月20日內蒙古熱發電項目開標,這是國內首個光熱發電特權招標項目,該項目於2010年3月獲國家發改委批准建設,標誌著我國光熱發電朝商業化邁出重要一步。內蒙古熱發電項目最初的參與者之一、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可再生能源研究中心主任馬勝紅表示:「其意義相當於2009年7月敦煌10兆瓦光伏項目招標,那是國家第一批光伏電站特許權項目。」

    據悉,內蒙古熱發電項目自獲批時,就引發了資本市場的高度關注。「光熱發電是下一個新能源投資的藍海。」某證券公司在一份新能源行業報告中這樣表述。

    在《國務院關於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中也提到開拓多元化的太陽能光伏光熱發電市場。事實上,在不少人還對光熱發電不了解的時候,光伏發電在我國已成氣候,國家和地方均制定了明確的產業發展規劃,並給予項目補貼、上網電價補貼等政策扶持。目前,國家已先後兩批進行光伏電站特許權項目招標,首批 10兆瓦在敦煌建設,第二批280兆瓦,涉及6個省(區)、13個項目。與光熱發電相比,光伏發電似乎得到了優先發展。

    馬勝紅認為,並不是國家優先發展光伏發電,而是過去幾年國際光伏行業的快速增長趨勢催生了國內的投資熱潮,光伏發電率先發展是市場現實條件使然。目前光熱發電在技術、設備等各方麵條件已經比較成熟,到了開始發展的時期。

    馬勝紅表示,太陽能光熱發電在國際上已成為可再生能源的發展熱點,國內在技術上也已經不存在障礙。

    2005年,國內最早的太陽能熱發電示範電站――南京江寧區70千瓦塔式電站建成並發電成功。

    「2010年1月,高效規模化太陽能熱發電研究被納入國家973計劃。我們正在參與一個973項目――在北京延慶建設的1兆瓦塔式光熱發電項目,目前正在調試中,預計今年『五?一』前發電。」馬勝紅說。

    2007年發布的《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提出,2010年光熱發電達到50兆瓦,光伏發電達到20兆瓦。「如今,光伏發電肯定已經達到目標,光熱發電的發展稍微慢一些,但隨著內蒙古熱發電項目開標,這一行業的發展指日可待。」馬勝紅表示。

    此前,973太陽能熱發電項目首席科學家、中國電氣協會副理事長黃湘預測,如果到2020年我國太陽能光熱發電開發達到3萬平方公里,將能夠解決全國總用電量的30%-35%,光熱發電市場規模可達22.5萬億-30萬億元。

    內蒙古的商業化試探

    內蒙古熱發電項目開標令業內為之振奮,而為了這一刻已經醞釀了6年之久。馬勝紅回憶說:「2005年德國太陽千年股份公司找到有關部門,希望合作。我也參與其中,並建議選址內蒙古。2006年這一項目在中德高新技術論壇上簽署。」

    這一項目直至今年1月20日才開標,為何擱置了這麼久?

    據馬勝紅介紹,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外方對在華投資的機制不熟悉,在獨立運作未果後,德國太

    陽千年公司又尋求與內蒙古綠能新能源有限責任公司合作,成立了合資公司――內蒙古施德普太陽能

    開發有限公司,專門從事該項目可行性研究和實施工作。

    「更重要的原因是價格。由於依賴進口設備,當時預計內蒙古熱發電項目電價為2.6-2.7元/千瓦,還是比較樂觀的,但2009年 7月敦煌10兆瓦光伏項目招標,價格為1.09元/千瓦,這中間有很大差距。」馬勝紅表示,目前光熱發電項目設備已經可以實現國產化,這會使成本下降很多。

    相關資料顯示,內蒙古熱發電項目總投資約16億元,每年可發電1.2億度以上。業內專業人

    士預計,招標後的上網電價可能會在1.8-1.9元/千瓦。

    馬勝紅表示,該項目有20多家企業購買了標書,但到1月20日開標,只有國電電力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大唐集團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廣核太陽能開發有限公司3家投標。

    此前,德國太陽千年公司駐北京首席代表周立新曾透露,將與中廣核共同參與競標。至此,內蒙古綠能公司退出。馬勝紅說:「內蒙古綠能公司只是做前期可行性研究,不參與後期建設。後期建設還是大型發電企業來做比較合適。」

    漸成投資熱點

    光熱更適宜西部廣闊地區的大規模發電。事實上,央企巨頭早已在西部地區「圈地」。除了此次

    投標內蒙古熱發電項目的國電、大唐和中廣核之外,2009年華電集團與澳大利亞雄獅國際簽署合

    作協議,準備在青海省格爾木合作開發100萬千瓦光熱發電項目,2010年又與嘉峪關市簽署包

    括髮展光熱發電在內的戰略合作協議。

    不僅央企巨頭,越來越多的企業將目光瞄準光熱發電領域。一位長期關注光熱發電領域的投資界人士表示,包括天威集團、三花股份、航空動力、金晶科技等公司,都已經在光熱發電系統研發和項目建設,或光熱發電相關核心材料和設備製造上布局。

    傳統的熱水器製造企業也在謀求進入該領域,上述正在北京延慶建設的光熱發電973項目是由中國科學院、皇明太陽能和華電集團聯合出資1.2億元投建的項目。

    另一家熱水器行業巨頭四季沐歌公司也在2010年年底投資4.5億元在河南洛陽建設太陽能光熱全產業鏈工業園,生產包括真空集熱管在內的太陽能光熱產業配套設施。

    「太陽能光熱利用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產業。未來,四季沐歌不是一個熱水器企業,而是一個能源企業。」四季沐歌總裁李駿表示,「我們目前不會進入光熱發電產業,因為需要有大量的資源匹配,而且會有很高的投資門檻。但無論是太陽能熱利用,還是光熱發電,都是值得關注的對象。」

    馬勝紅認為,只要市場開啟,配套廠商將會蜂擁而至,核心技術的不斷突破和產業的規模化發展都會顯著降低建設成本和運營成本。由於光熱發電採用中高溫真空管,而目前太陽能熱水器採用的是中低溫真空管,二者在技術上基本一致,因此未來真空管企業介入這一領域將有極大優勢。

    「如果說光熱發電目前還有什麼難點,就是成本較高、效率不夠高。」馬勝紅表示,2011年可謂是光熱發電元年。多做準備,先做起來,兩三年之後,中國的光熱發電有望迎來大發展。

熱門推薦

相關資訊

更多

免費報告

更多
光熱發電相關研究報告
關於我們 幫助中心 聯繫我們 法律聲明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1895號
閩ICP備09008123號-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