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是國家調控政策頻頻出台,加大淘汰落後產能力度;一邊是鋼鐵企業借淘汰落後產能之名重組、興建新項目,產能規模擴大幾倍。我國鋼鐵產能「越淘汰、越過剩」的局面何時能打破?
早在2006年,國家發改委就曾發文要求,2006年淘汰全部200立方米以下的小高爐,2007年淘汰300立方米以下的小高爐和20噸及以下的轉爐。去年6月17日,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於進一步加大節能減排力度加快鋼鐵工業結構調整的若干意見》,提出「除國家已批准開展前期工作的項目外,2011年底前不再核准、備案任何擴大產能的鋼鐵項目」。
然而,這一系列政策措施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沒能夠遏制鋼鐵行業產能繼續擴張的勢頭。根據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的統計,2009年我國的鋼鐵產能為7.2億噸,2010年達到7.7億噸,到2011年,這一數字將超過7.9億噸,而市場需求只有4.7億噸,過剩2.2億噸。
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確定了2011年我國經濟工作的重點將落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鋼鐵行業也要進一步加快結構調整,通過淘汰落後、優化產業布局、加快併購重組等方式來遏制產能過剩。
近年來,很多業內人士都感嘆,鋼鐵行業的淘汰落後工作一直在進行,但產能越淘汰越多。那麼原因何在?國家的調控政策為何在地方落實不下去?
河北省冶金行業協會副會長宋繼軍認為,鋼鐵落後產能越來越多,與市場需求有莫大關係,從我國的國情來看,城市化進程在不斷加劇,大基建項目頻頻上馬,對鋼鐵的市場需求很大,尤其是對建築類粗鋼產品的需求,有市場才有需求,正是對利益的追逐,鋼鐵企業才會頂風作案,國家要求淘汰小高爐時,這些企業變相改擴建大高爐,如此一來產能非但沒有減下去,重複建設與產能過剩現象卻越來越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