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分析 細分行業行業分析報告 內容詳情
我國金屬包裝用塗鍍板市場走勢預測
 塗鍍板 2005-02-23 08:15:00
  食品業是21世紀的朝陽產業,但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和對健康消費的日益重視,對食品的質量和安全將有更高的要求,與之相適應,用於食品包裝的塑料產業也將迎來巨大的發展空間和開發潛力。
 
   一、鍍鋅板市場
    2003年以來,由於受到包裝、建築、機械、汽車、家電等相關下遊行業需求的有力支撐,加之國內資源呈現出階段性的偏緊,國內鍍鋅產品的市場價格相對穩定在較高的市場價位。由於近年來國內經濟保持了較高的增長速度,從而為鍍鋅產品下遊行業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有利的外部環境,1998-2004年度間,我國建築、機械、汽車、家電等與鍍鋅產品關聯度較高的下遊行業的年均增長速度均達到了兩位數以上,由此反映出下遊行業需求保持強勁。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國內鍍鋅板需求量呈現出快速增長的趨勢。1996-2004年度間,國內表觀需求量年均增速達到了23.86%,略高於主要下遊行業的增長速度。按照上述增長速度測算,到2005年度鍍鋅產品國內表觀需求量將有望達到820萬噸以上。由於鍍鋅產品不在臨保措施範圍之內,近年來,鍍鋅產品進口呈現出強勁勢頭,2003年度市場占有率一度創下了歷史記錄,達到了62%,同年進口數量達到了334萬噸。2004年鍍鋅產品進口則依然保持了較為強勁的增長勢頭,1~8月份累計進口362.70萬噸,同比增加59.13%,比照目前月均45.34萬噸的進口速度,則預計2004年度的進口數量也將達到540萬噸左右。即便是2005年度依然維持2004年度的進口水平,則預計2005年度進口數量至少也將達到500萬噸以上。

    截止於目前,國內已投產的熱鍍鋅生產線約有23條,年生產能力達到了424萬噸,加之在建、擬建項目,預計2004年底國內至少將形成780萬噸左右的年生產能力,但考慮到其中部分將用作彩基材,加之這部分新增產能需要逐步釋放的緣故,估計2005年度國產資源市場實際投放量不會超過500萬噸/年。

  綜上所述,2005年度鍍鋅資源的總體市場供應量將可能達到1000萬噸左右,仍舊將呈現出供過於求的局面,鍍鋅產品所面臨的市場形勢較為嚴峻。

  二、鍍錫板市場
    2004年,中國罐頭產業在內銷市場從未出現過如此快速的增長勢頭,以魚、肉、八寶粥為主的罐頭產品銷量猛增,食品包裝用馬口鐵需求明顯增加。中國金屬包裝行業隨著罐頭、油漆桶等飲料和食品、化雜用鐵皮使用增加而對經濟增長貢獻增加的一個行業。由於國家繼續原定的財政和貨幣政策,中國金屬包裝行業的發展將繼續保持良好態勢,2005年馬口鐵的表觀消費量可望增加到150~165萬噸,比2003年增加20萬噸左右。

    2003年國內企業內銷量為93萬噸(內部統計),淨進口約35萬噸,實際的表觀消費量為在135萬噸左右。2004年國內企業目前的內銷量估計將在75萬噸左右(截至到9月底內部統計),到8月底的淨進口總量已經達到25萬噸,2004年的表觀消費量將在140萬噸左右。由於前期已經與韓國、日本主要的馬口鐵出口商就其對華的馬口鐵出口協調取得了一定的成績,2004年10月到12月中國國內的馬口鐵進口情況將向有利於我們的方向發展。但2005年的進出口情況還受雙方協商的情況,目前仍不能確定。但從總體上來看,不會有很大的壓力。2005年鍍錫板市場從總體上看保持良好,但在二、三季度消費需求淡季,局部地區和時段可能出現一定的資源供應偏多,行情有一定的調整和波動。

  三、彩塗板市場
  2004年彩塗品種的市場狀況:
    2004年彩塗市場總體呈現低價位運行態勢。2月底3月初國內彩塗市場行情到達歷年來的頂峰。到了3月中旬,受上游冷軋板卷和鍍鋅價格下滑的影響以及國內社會庫存壓力過大,彩塗市場行情開始大幅下滑。7、8月份開始止跌,目前處于震盪調整階段。

    總體上市場資源供大於求,主要體現在國內產能的集中釋放。進口產品總量和2003年基本持平,一般貿易量甚至低於2002年。市場價格基本保持在較低價位,即使在消費旺季也是如此。
  預計2005年彩塗板消費需求將達到400萬噸。

    2005年國內彩塗新增產量將會出現大幅增長,包括2004年投產2005年達產的產能,以及2005年要投產的主要生產線。總共有200萬噸。

  越來越多的國有鋼廠將參與彩塗行業的競爭,這批由國有大型鋼鐵企業建設的彩塗生產線,均採用國際先進的生產工藝,設備精良,年產能均在10萬噸以上規模,投資超過億元。

    綜上所述,2005年彩塗行業的市場仍將呈現供大於求的狀況,而且不管是在普通用材還是高端品種,競爭會越來越激烈。總體上市場行情變化和國際市場(台灣、韓國)接軌,價格處於低位運行。

熱門推薦

相關資訊

更多

免費報告

更多
塗鍍板相關研究報告
關於我們 幫助中心 聯繫我們 法律聲明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1895號
閩ICP備09008123號-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