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分析 固廢處理行業分析報告 內容詳情
垃圾處理產業發展市場前景廣闊
 垃圾處理 2011-08-16 14:33:03

    垃圾處理戰線將全面鋪開

    在日前舉辦的第二屆「低碳發展·低碳生活」公益影像展上,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專門提到,未來5年,要實施城市污水處理和垃圾處理設施配套工程。相關資料顯示,在對日前的國務院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會議進行的解讀中,這是國家發改委首次將垃圾無害化處理與城市污水處理並列提出。

    「縱觀世界各國污染治理的不同側重點,幾乎都要走過從水到大氣,再到固體廢棄物的一條路子,我國也不例外。」中國環境學會固體廢物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聶永豐表示,當前西方已開發國家的固廢處理是比污水處理、大氣治污大得多的產業,超過環保產業總產值2/3。

    國家發改委人士樂觀地表示,垃圾處理產業「西部下到縣,東部下到鄉」的格局將在「十二五」逐步推開,形成「村收集、鄉轉運、縣處理」的產業鏈,點亮更大的環保產業前景。有業內人士指出,「十二五」期間,污水處理產業將平穩發展,垃圾處理產業逐步壯大,兩者「平起平坐」指日可待。

    聶永豐透露「十二五」期間,生活垃圾處理中央投資有望達到1500億元,達到「十一五」期間的污水處理投資規模,並大約帶動相同體量的地方投資,垃圾處理將成為繼污水處理之後新的產業熱點。中國環保產業協會城市垃圾處理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徐海雲透露,各省「十二五」將動用2000多億元用於生活垃圾處理。

    長江證券環保產業分析師劉元瑞曾在研報中指出,「十一五」期間,垃圾處理以25%的增速位列環保投資之首。他指出,「十二五」期間,將需至少新配置500噸日處理能力的垃圾焚燒爐358台,按照每台3000萬元計算,垃圾發電對於焚燒爐要求的規模有108億元的市場空間。

    今年全國人大通過的《「十二五」規劃綱要》即指出,提高城鎮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能力,到2015年底,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要達到80%。聶永豐透露,這比2010年底提高10個百分點,也就是要每年新增大約1600萬噸的垃圾處理量,「這還不包括縣城的巨大需求」。

    另據19部委及相關單位編寫的《中國環境宏觀戰略研究》顯示,到2020年,全國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要達到100%,資源回收利用率達到35%;農村和鄉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50%,農村固體廢物循環利用率達到60%。

    一位參與上述國家級規劃制定的專家向透露,「十二五」垃圾處理產業面臨三大利好:一是隨著國家日趨加嚴城市生活垃圾處理設施的建設和運營標準,環保投資有望大幅追加;二是服務區從城區擴大到郊區、縣城,垃圾處理總量的增加擴大了市場需求;三是城區現有收運垃圾的處理率僅為2/3左右,其餘的諸如秸稈燃燒、垃圾圍城等仍處於「真空地帶」,未來仍有較大挖潛空間。

    上述國家發改委人士認為,未來垃圾處理將不僅僅是簡單清運和填埋,填埋需要鋪設防滲膜,焚燒需要進行二噁英等有毒尾氣處理。多位業內人士提出,在政策驅動型明顯的環保產業,逐步提高的規劃目標及逐步加嚴的行業標準,將為環保產業大發展提供顯著空間。

    垃圾焚燒廠成民資「香餑餑」

    中國環境科學院固體廢物研究所所長、主持《中國環境宏觀戰略研究》中的固體廢物戰略研究的王琪曾透露,在我國城市建設固定資產投資中,垃圾處理(市容環境衛生)所占比例處於倒數第二位。她透露,從城市維護管理資金支出數據可看出,生活垃圾投入比例很低,我國仍有大部分地區的城市生活垃圾處理費用,達不到60元/噸的無害化處理最低限度。

    這一情況正在悄然改變「這幾個月,許多原來投資房地產和高速公路的民企老總都找我諮詢垃圾處理的相關技術。」一位行業網站特聘專家向透露,政府信用度高、市場需求穩定增長、經濟周期性弱等特性,正使垃圾處理廠成為民間資本的「香餑餑」,「內部收益率可達8%以上,不算暴利,但也不薄。」

    上述專家向算了一筆投資回報率的帳。以垃圾處理率接近100%的北京市、漸受民資青睞的垃圾焚燒廠為例,垃圾焚燒廠的0.5-0.6元/度的上網電價幾乎可與人工成本、固定資產折舊等運營費用相抵消,再加上從政府獲得150-160元/噸的居民垃圾處理費,扣除企業針對滲液、飛灰等排放物的治污成本,企業可實現70-80元/噸的淨利潤,一個中型垃圾焚燒廠的日處理量約為1000噸,其全年淨利潤約為2500萬-2600萬元。

    上述專家也提醒,民間資本在選擇落腳地時,還要綜合考慮當地土地、用水、用電、電網接入是由政府出資還是自籌資金,此外污染物處理費用是否太高。「目前的突出問題是,由於要高價買電,電網企業不願意為垃圾焚燒廠延伸建網,經常把建網計劃排到不現實的三五年後。」該專家稱。

    一位業內人士呼籲,目前城市垃圾焚燒廠採取特許經營制,由於缺乏合理布局和透明招投標,可能導致「這個市領導批准一個,那個市領導批准一個」,最後垃圾處理能力大於需求,出現產能閒置。但聶永豐強調,二三線城市仍然嚴重供不應求,生活垃圾處理率估計只有大約40%,普遍低於一線城市四五十個百分點。

    國家發改委、住建部、環保部聯合制定的《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規劃(2011-2015年)》的編制工作日前正式啟動。知情人士透露,預計三季度報送國務院審批。

    獨家獲悉,「十二五」期間,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業主個人投資在內,城市生活垃圾處理總投資達到2800億元,也就是說,按照環保產業投資對產值1:1.2的乘數效應,到「十二五」末,生活垃圾處理的產值將約達3360億元。

熱門推薦

相關資訊

更多

免費報告

更多
垃圾處理相關研究報告
關於我們 幫助中心 聯繫我們 法律聲明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1895號
閩ICP備09008123號-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