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分析 鞋靴行業分析報告 內容詳情
製鞋業發展趨勢分析
 製鞋業 2011-12-23 13:24:04

    溫州市政協委員、溫州市菸具協會會長黃髮靜去年作了「溫州企業外遷和投資環境改善問題」的調研,結果顯示,不論是土地、勞動力、原材料等要素資源,還是制度供給,溫州都已失去優勢。

    浙江縫葉鳥鞋業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研發、生產和銷售為一體的女鞋生產企業,年產量300萬雙。在溫州現有的2500多家製鞋企業中,規模並不算大。公司老總劉小標,從17歲開始創業,今年尚不滿30歲。

    劉小標說,去年年底以來,一噸鞋底材料漲了三四千元,相當於一雙鞋光鞋底材料成本就要漲3元。膠水價格漲了一倍,工人工資漲兩成。用電最緊張時,一周兩天需自己發電,平均每雙鞋用電成本達1.5元,「而平時,每雙鞋用電成本是1元。」

    溫州市統計局今年6月的一項專題調查顯示:該市中小企業,尤其是小型企業和高能耗企業是停限電的重點對象。同時,6月份柴油價格同比增長約15%,企業自發電成本增高。

    儘管官方一再否認,但坊間關於溫州產業「空心化」的討論不絕於耳。此次溫州民間借貸危機的爆發,再度引起人們對溫州產業的關注,並進而轉變為對中國民營企業生存環境的關注,以及對經濟結構轉型調整的拷問。在經濟學者看來,「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的角逐,折射的是溫州經濟增長模式面臨的真實困境。

    優勢已失的「溫州模式」

    溫州被譽為中國民營經濟的樣本。

    上世紀80年代,從「前店後廠」的家庭作坊起步,溫州人依靠「低成本、低技術」的小商品占領市場,形成了「小商品、大市場」的「溫州模式」。

    在此後30年,這一模式承載起溫州經濟發展的重任。但近年來,由於受到產能過剩,勞動力、土地、原材料等成本大幅上漲,人民幣升值等因素影響,傳統溫州經濟模式的優勢正在消失。

    紐扣、服裝、開關、皮鞋、打火機等小商品是當年溫州人起家的行業,其共同的特點是都屬於低技術行業。在過去「短缺經濟」的年代,曾為溫州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溫州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會長周德文說,事實上,這些處於產業鏈條低端的民營企業,經不起任何大風大浪。

    打火機是溫州產業的一個縮影。在溫州,2001年是打火機行業最興盛的時期,全市有近5000家打火機企業。金屬打火機更是占據了全球80%的市場份額,但10年之後,溫州打火機企業已經不足百家。溫州東方輕工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李中堅說,早年間,生產一個打火機可以賺一毛錢,但現在連一分錢都賺不到。

    缺乏自主智慧財產權,附加值低下,再加上近幾年勞動力、原材料、能源價格上漲,更進一步縮減了打火機的利潤空間。溫州打火機的集體隕落可以說是溫州產業變化的一個縮影,更是溫州傳統製造業的真實寫照。

    衰落並不只出現在打火機行業。據溫州市工商聯統計,2003年溫州有規模的製鞋企業4000家,現已關停1000多家。

熱門推薦

相關資訊

更多

免費報告

更多
關於我們 幫助中心 聯繫我們 法律聲明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1895號
閩ICP備09008123號-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