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漸熱,去游泳館的人自然多了起來,各大商場的泳裝櫃檯本應該迎來銷售的旺季,尤其是兩家衛視最近推出的兩檔明星「跳水」節目的高人氣收視率,更吸引著觀眾的眼球,鏡頭裡明星們身穿不同類型與款式的泳裝,也激發著人們對於泳裝的審美熱情,由此猜想,今年的泳裝市場又將大火一把,但走進市場情況卻不如預期。
困惑一:對泳裝認知的局限
在北京市場上,不僅有產自澳大利亞、法國、德國、義大利等地的泳裝,國內泳裝品牌同樣琳琅滿目且銷售勢頭良好,其中浩沙、愛慕、洲克、凱笛龍、金雪兒成為國產品牌的佼佼者,銷量明顯領先於其他泳裝產品,目前市場主流價位在300~500元左右。
專營泳裝的櫃檯略顯冷清。每當有客人靠近時,銷售人員都會熱情地迎上去問「您想選什麼款式的泳裝」,在顧客無法準確說明自己想要的泳衣時,銷售店員總會補充一句「您想選購什麼價位的?」銷售人員問的是「價位」,而不是「功能與適穿場合」,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少國人對泳裝認知的局限性。
消費的顧客主要是以白領為主的中高收入階層和學生。這些人又分為三類,其一是對泳衣有專業功能的要求,能夠根據功能挑選適合自己的泳衣。其二是入門級的愛好者,對泳衣上的款式、面料功能等一知半解。其三是幾乎不懂游泳,買泳衣就是為了「面子工程」,一味迷信知名品牌,比如澳大利亞的世界著名的泳衣品牌速比濤(Speedo)、法國的阿瑞娜(Arena)或誕生於香港的泳衣品牌浩沙(Hosa)等。
業內專家指出,中國消費者對泳裝存在著另一個認識誤區。「泳裝只是在游泳時穿著,除了專業競技品牌,比如速比濤(Speedo)等,泳裝的功能差異不大,一般幾百元之內的泳裝基本沒有功能差異,品牌泳裝一般也只是品質和樣式較好。」 在服裝的穿著場合邊界越來越模糊的今天,認為泳裝只適合出現在海邊的觀念是落伍的,泳裝可以分競技型、生活型、表演型、性感型,還有「比基尼」,可以說泳裝已經實現「時尚、娛樂、生活」的跨界,並且成為了時尚造型的主要單品。
困惑二:品牌與價位的尷尬
另一方面,消費者認為,在泳裝品牌的認知度上,進口泳裝稍遜於國產泳裝。浩沙、愛慕目前才是老百姓熟知的品牌,而進口品牌大多還沒有太多深入人心的品牌,更沒有建立起速比濤(Speedo)那樣的大牌形象。從購買便利度來看,國產泳裝品牌基本採用商超渠道,品牌專賣店也很常見,然而,購買進口品牌的泳衣則顯得不太方便,專賣店較少,商超進駐率較低。從銷售方面來看,以經營泳裝為主的零售渠道中多以三四線品牌泳裝為主,它們甚至可能並非牌子貨。究其原因,一般商場裡銷售的泳裝價位都比較高,低則三四百元,高則七八百元,相比超市和批發市場裡的要貴許多。有的顧客認為,泳裝的使用時間相對較短,而且更替也很快,一個夏天買一到兩件泳裝就已足夠,到了第二年,又會去買新款,不願意花六七百元去商場買泳裝,一般會花個百十元錢去超市、市場或者游泳池、浴場附近專門賣游泳用品的商店購買,雖然品質比不上有品牌的,但也足夠對付一個夏季。而會所類休閒場所的泳裝銷售方面,因為消費者對價格敏感度偏低,則願意 「湊個氣氛」,偏愛有點名氣的品牌泳衣。相比之下,國外品牌泳裝的地位頗為尷尬。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當泳裝市場進入穩定的發展期之後,企業的競爭將從產品差別、價格戰,徹底進入品牌競爭階段。對於品牌建設,宣傳很重要。
困惑三:消費觀念的差異
從消費心理和消費特徵來看,外國人更喜歡突出化、特徵化,他們不怕標新立異,不怕顛覆傳統,追求獨立性,不喜歡與眾相同,不像中國人喜歡大規模跟風,外國人希望通過消費塑造自己成為一個與眾不同獨一無二的個體。在泳裝的消費上也是如此。而大多數國人的消費觀則顯得有些保守,尤其是在網絡購物盛行的年代,「跟風」幾乎成為了一種更實用的購物法則。
據專家介紹,在中國大多數消費者的泳裝更換頻率是一年一次,更有少數消費者兩年更換一次,與歐美地區等已開發國家的消費觀念明顯不同。在國際市場,泳裝已成為快時尚產品,消費量較大。另外,國外泳裝以比基尼款式居多,而中國多以連體式、分體式或裙式泳裝居多,與比基尼相比,用料較多,成本也相對較高,從某種程度上講,傳統的消費觀念也制約了國內泳裝市場的發展。
困惑四: 「老款」依舊常青
在中國什麼樣的泳裝最受追捧?據淘寶網泳裝銷售數據分析,近兩年來隨著復古風的強勢回歸,在泳裝領域比基尼不再獨挑流行的大梁,泳裝回歸保守的趨勢明顯,有更多女性青睞連體泳裝,該類產品占到2010年度總銷售額的60.1%。比基尼的成交額占39.9%。不過,女性對比基尼的情結畢竟難以割捨,一向走在開放前沿的上海在比基尼熱賣省市中排行第一。從商家成交額的省份排行來看,遼寧的商家在全國省份中排名第一。特別是在熱銷泳裝單品推薦中,多數都是來自遼寧葫蘆島的,因款式新穎和價格低廉受到買家的喜愛。除遼寧外,服裝產業和商貿業發達的浙江、上海、北京、廣東也是泳裝商家的主要聚集地。從連體式、分體式、比基尼,以及各種款式的分別統計中可見,裙式泳裝無疑是目前的熱門之選。
困惑五:誰能成為「主角」
近年來,中國已出現遼寧興城、福建晉江、浙江義烏三大泳裝生產基地,直接從業人員近20萬人,年產泳裝4.2億件,約占全球總產量的39.7%,其中銷往國內市場約為2億件。同時,中國泳裝由於質量上乘、價格合理,深受國際市場歡迎,中國泳裝在國際市場上的份額在不斷擴大。
隨著旅遊產業、溫泉產業的快速發展和人們對游泳運動意識的增強,預計未來10年,中國泳裝消費將保持高速增長態勢,成為中國服裝行業增長幅度最大的產業之一。而我國的泳裝市場競爭也將隨著眾多國際品牌的進入趨於白熱化。從去年舉辦的上海國際內衣泳裝原輔料展上便可窺一斑,國際品牌較往屆泳裝份額都有很大幅度的提升。據主辦方透露,泳裝市場大熱絕非偶然,一方面國內泳裝知名品牌較少,另一方面隨著中國消費者生活品質的提高,對泳裝的需求在加大,另外,國外幾乎所有的女性都會在度假中使用到泳裝,每人每年差不多有3~5套,因此國外品牌看到中國巨大的潛在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