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用工成本上升等因素帶來的壓力,勞動密集型企業紛紛尋找應對辦法。有的嘗試引入機器設備,降低人工成本,有的籌備向東南亞地區轉移,使用當地的低廉勞動力。採訪中有專家建議「劉易斯拐點」到來是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良好契機,當前應從提升政府公共服務水平、引導企業走出去以及提高勞動生產率等辦法入手,推動勞動密集型企業順利轉型升級。
在有著「中國輕紡城」之稱的浙江省紹興縣,招工難及用工成本上升,這幾年成為輕紡企業最頭疼的問題。
新中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是當地紡織龍頭企業,現有員工4000多人。公司副總經理洪桂煥說,從2008年到現在,員工平均工資從1200元漲到3000多元。用工費用的上漲,迫使企業想辦法降低成本。洪桂煥告訴記者,當前企業的主要做法就是增加機器作業,減少工人數量。
位於溫州市經濟開發區的法派集團有限公司,同樣面臨著招工難和成本上漲的壓力。為了降低成本,公司在生產流程上進行簡化,改變過去工人等活乾的作業方式,將每人每天加工服裝的數量從兩件提高到三件。
在記者採訪的其他地區,大多數勞動密集型企業面臨同樣問題。東莞常平賀捷塑膠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賴居山說,現在工人工資每年上漲15%,訂單價格卻不變,這個差價只能由廠家承擔,這迫使企業引入機械設備來降低成本。從今年年初開始,公司的部分生產線已經上馬機器設備。四川省川桂陽光紙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正軍說,企業用工成本越來越高,現在是能用機械的就用機械,能不用人工的就不用人工。
「中大企業有實力引入機器設備,小企業卻很難做到。」賴居山說。一方面,機器設備成本很高,動輒幾十甚至上百萬元,對利潤變薄的勞動密集型企業來說,無疑是筆巨額投資;另一方面,即使引入設備,公司也將面臨人才短缺問題,缺少會使用機器的技工。
浙江省就業服務管理局局長仉貽泓表示,招工難和勞動力成本持續上升,倒逼企業主動轉型升級,減少對普通勞動力的依賴,這也對勞動力的素質和技能提出更高要求。今年6月份,浙江省技術工人、專業技術人員占缺工總人數的22.22%,呈持續上升態勢。
「然而,從現實情況看,勞動力素質很難適應轉型升級要求。目前,浙江省農民工占了企業用工的70%,大部分是無專業技能的普工,學歷水平為初中及以下程度。這種用工結構很難適應機器、信息化的產業升級需要,人才瓶頸問題將會越來越凸顯。」仉貽泓說。
「再這樣漲下去,我們會考慮往更便宜的地方轉移,比如東南亞等地。」金帝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諸建鋒表示。作為浙江省出口量和出口額最大的鞋類企業,金帝公司這幾年明顯感受到用工成本上升帶來的壓力。
目前,金帝公司已經在江西省鷹潭市建立分廠。諸建鋒介紹,現在企業所在的溫州市經濟開發區土地費用上漲很快,已經到了四五十萬一畝,而在江西一畝地只需要3萬元,這對企業擴大規模來說,可以節約很大一筆開支。
「向中西部轉移還不夠。這幾年我去孟加拉、越南、斯里蘭卡等國考察過,當地的勞動力價格非常低。」諸建鋒說。他以孟加拉國為例給《經濟參考報》記者算了一筆帳,當地的工資每月50到80美金,比溫州當地少2/3左右。
賀捷塑膠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賴居山說,十幾年前公司從台灣轉移到大陸時,吸引企業的就是大陸的廉價勞動力,當時只有幾百塊錢,現在工資已經漲到3000元。近幾年,周圍一些企業已經陸續倒閉,也有的企業轉移到東南亞等地。從目前了解到的情況看,這些轉移出去的企業在初期會受到人文環境、產業鏈配套等因素制約,但一旦紮下根就能快速成長。「雖然不捨得離開大陸,但如果成本一直漲下去,公司肯定會轉移。」
中國歐盟商會發布的針對在華歐洲企業的2013年商業信心調查顯示,勞動力成本低廉是過去中國吸引歐洲企業來華投資的主要因素,但在今年的調查中,63%的企業將人力成本攀升列為未來在華業務最重大的挑戰,62%的企業對未來人力成本的變化持悲觀態度。
北京師範大學新興市場研究院院長胡必亮教授表示,除了勞動力價格的優勢外,與國內市場相比,東南亞地區很多國家是零關稅,這有利於他們吸引國際產業轉移。近年來,不僅耐克、阿迪達斯等國際知名企業將重心從中國轉向東南亞,越來越多國內勞動密集型企業也開始向東南亞、拉美或非洲等地轉移,而這將成為一個趨勢。
採訪中一些專家表示,「劉易斯拐點」到來是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良好契機,也是完善勞動力市場制度的一個機遇,需要政府、企業和社會的共同努力。
在當前勞動力供求結構矛盾突出、企業招工難、成本上升的形勢下,對於政府相關部門來說,既要加強城市公共服務均等化,打造健康的勞動力市場制度,也要引導部分有實力的企業加快走出去,利用國際人力資源。同時,還要助推企業提高勞動生產率,加快轉型升級。
第一,強化城市公共服務均等化,減輕勞動力流動對企業的衝擊,緩解當前企業招工難困境。採訪中很多企業負責人及打工者表示,外來務工人員越來越關注孩子的義務教育、城市治安環境及生活配套設施等方面。而大多數城市在這些公共服務領域,做得遠遠不夠,不能滿足農民工的訴求,造成大量企業存在缺工現象。
從短期來看,要緩解企業用工難,必須不斷補齊這些公共服務短板。對於政府來說,要在農民工子女的義務教育等方面提供更多選擇,使他們願意留在打工地。同時規範人力資源市場秩序,打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對於企業來說,要加強人文關懷,逐步改善生產環境。政府和企業聯手為農民工創造一個願意留下,同時有上升通道的社會環境。
第二,引導部分有實力的勞動密集型企業走出去,轉移到東南亞、非洲等勞動力資源優勢明顯的地區。在胡必亮等專家看來,目前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已經進入工業化後期,受到土地價格、勞動力價格上漲等因素的制約,產業向海外轉移成為必然。東南亞、非洲等地的勞動力價格低廉,還處於工業化初級階段,也適合承接國內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
從中期來看,走向海外尋求廉價勞動力是國內密集型企業的一個選擇。金帝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諸建鋒認為,對於那些有意向海外轉移的企業來說,在看到當地廉價勞動力的同時,更要關注當地的產業鏈上下游配套能力、關稅政策以及人文環境,做好充分的準備,否則很容易出現水土不服,不利於企業在當地紮根。
第三,提高勞動生產率,引導和鼓勵企業技術創新,加快產業轉型升級。一些專家表示,從長遠看,產業轉型升級才是勞動密集型企業的最終出路。對於企業來說,要對現有設備進行更新或技術改造,淘汰落後設備,對員工進行技術培訓和優化組合,提高生產效率和質量,減少對低端勞動力密集型行業的依賴,這樣才能從根本上緩解招工難困境。
對於政府部門來說,要利用稅收、土地、財政等手段,著力扶優汰劣,鼓勵企業自主創新,加強對傳統產業的改造,約束低水平低效益產業發展,推動產業的梯度轉移。同時,根據企業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的需要,政府還要有針對性地發展技工教育,加快高技能人才公共培訓基地建設,並通過培訓經費稅前列支、提供補貼等形式,鼓勵企業自主開展技能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