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報告大廳了解:在低迷的化工市場中,化工裝備業的表現格外搶眼。上半年主營收入1763.3億元,同比增長16.4%;利潤增長26.6%;上繳稅金增長9%;4 家企業銷售收入超過20億元,29家企業達到2億元。2013年的裝備百強企業2012年銷售總額達到1487億元,較上年增長14.7%;年銷售額過百億元的企業為4家。現對2013年我國化工裝備行業發展現狀及趨勢進行分析。
如此耀眼的數字,是不是說明我國已成為化工裝備強國了呢?
其實不然,作為石油化工大國,我國化工裝備製造業先後走過了設備引進、單台設備製造、大型單元設備製造和小型成套設備製造等多個關鍵發展階段,製造能力取得了長足進展。但是,企業要想真正滿足國內石油化工行業的需求還需時日,要達到國外先進企業水平還有很多困難要克服。
一是自主創新能力有待加強。目前,石油和化工設備的國產化率已達到85%以上,但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有較明顯的不足。比如產品總體質量尚待提高,缺乏高端產品設計和製造能力,缺乏生產成套大型設備的能力。因此,國內行業只有及時跟蹤當前相關擬建和在建項目,研發資源綜合利用、循環經濟等重點領域和新興產業的裝備,積極開發高效、低耗、環保的設備,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二是設備連續穩定性有待提高。設備運行的連續穩定性是項目建設者最關注的問題之一。當前,國產設備的連續穩定性低於進口設備的狀況在很多領域內存在,這也是國內生產企業選擇進口設備的根本原因。因此,提高產品的內在質量和精細化程度,提高設備可靠性,努力確保設備實現安全、穩定、長周期、滿負荷運轉,降低用戶運行成本,是國內化工裝備企業努力的方向。
三是成套服務能力有待提升。今後,化工裝備企業提供研發、設計、製造、安裝、檢修到售後服務為一體的交鑰匙工程是大勢所趨。而目前國內企業大都各自為戰,因此整合優勢,建立戰略夥伴關係,為客戶提供整套服務,是我國化工裝備行業走向國際化的必由之路。
四是產品個性化水平有待挖掘。跟蹤模仿仍然是當前國內化工裝備行業的普遍現象,很多企業只注重短期效益,工藝技術與裝備技術開發脫節。因此,化工裝備企業只有積極推進個性化、差異化發展,調整產品結構,做到適度分工,才能在市場上立足。
總之,化工裝備行業的強大是我國石油化工行業做強的基礎。只有正視差距、採取措施,企業才能在國內外市場站穩腳跟,才能成為行業的佼佼者。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請點擊化工裝備行業分析及市場研究報告。在宇博智業市場研究中心撰寫了《2013-2018年中國煤化工裝備市場分析與投資策略研究報告》,較為系統、全面地分析了化工裝備行業的市場發展狀況和競爭現狀,能夠為企業深入細緻地認知化工裝備行業的投資現狀及趨勢提供具有價值和指導意義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