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分析 天然氣行業分析報告 內容詳情
2014年中國開發可燃冰前景預測分析
 可燃冰 2014-08-01 15:30:43

  美國頁岩氣革命,重塑了美國能源結構,還振興了美國的石化行業。這讓新能源「可燃冰」的開採,讓人期待,同時也面臨更多的考驗。

  第八屆國際天然氣水合物大會於7月29日在北京開幕。據中國地質調查局相關負責人透露,中國計劃於2015年開始著手開發「可燃冰」,2017年將在南海首次試開採。

  據宇博智業市場研究中心了解,天然氣水合物因其外表像冰雪且遇火即可燃燒,俗稱「可燃冰」,是分布於深海沉積物或陸域的永久凍土中,由天然氣水合物在高壓低溫條件下形成的類冰狀的結晶物質。1立方米的「可燃冰」可在常溫下釋放164立方米的天然氣和0.8立方米的淡水,被認為是一種潛力較大的能源之一。

  中國「可燃冰」開採前景待考

  作為全球第三大凍土國,中國具備良好的可燃冰賦存條件和資源前景。據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14年中國可燃冰行業市場調查與投資戰略分析報告顯示,中國首次在珠江口盆地東部海域鑽獲高純度「可燃冰」。據估算,我國陸域遠景資源量至少有350億噸油當量,南海的可燃冰儲量大約為680億噸油當量。

  目前中國的「可燃冰」主要分布在南海海域、東海海域、青藏高原和東北凍土帶,並且含量較大。中國地質調查局基礎調查部主任張海啟在接受採訪時曾表示中國是(可燃冰)資源遠景比較好的國家之一。

  中國地質調查局經過調查、綜合評價,於2007年在中國南海北部首次鑽探獲得實物樣品,2009年在陸域永久凍土區祁連山鑽探獲得實物樣品,於2013年在南海北部陸坡再次鑽探獲得新類型的天然氣水合物實物樣品。

  在技術上,可燃冰的開採主要使用熱激發開採法、減壓開採法、化學試劑法和水力壓裂法。

  但「可燃冰」的開採對企業的資金和技術設立了高門檻,一般企業很難進入該領域。同時作為新興能源型產業投資高、耗時長、回收成本大,企業要前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這些都給一般企業帶來了難題。目前對「可燃冰」最為感興趣的還是以國內三大石油公司為主。

  海外可燃冰開採也未明朗

  除了中國計劃將「可燃冰」開採提上日程,國外許多國家也已開始對「可燃冰」的勘探研究。

  2009年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稱,鑽井作業公司在美國墨西哥灣的天然氣水合物中發現了「重要的」可能能源資源。

  2012年2月-4月,美國能源部與康菲石油公司、日本國家石油天然氣和金屬公司等合作,在阿拉斯加北坡凍土區運用二氧化碳與甲烷水合物置換方式,試驗開採獲得成功,在實現開採甲烷的同時有效封存了二氧化碳。

  2013年3月12日,日本在南海海槽進行了天然氣水合物試采,首次在海域水合物中開採出甲烷,6天累計產量13萬立方米,成為全球首個掌握海底水合物開採技術的國家。

  日本油氣資源匱乏,對於「可燃冰」的開採非常重視、積極。美國能源部在第29屆國際地質大會曾表示,日本南海海槽的BSR分布面積約有3.5萬平方千米天然氣水合物。

  2000年6月,日本設立了「天然氣水合物開發研究委員會」,並制訂《日本天然氣水合物開發計劃》(以下簡稱《計劃》)。根據《計劃》,日本以2001年至2018年為期,致力實現「可燃冰」開發的6個目標。

  雖然在「可燃冰」的探測、基礎研究和先導鑽探試驗等諸多方面已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但日本、美國目前都未能實現「可燃冰」的大規模開採。

  中國石化勘探開發研究院戰略研究室經濟師梁慧曾撰文分析,天然氣水合物雖然廣泛地賦存於永久凍土和海底地層的礦床內,但目前還沒有一項技術能夠經濟地把它開採出來,無法作為資源利用。日本雖然在研究方面取得巨大進展,獲得了海上生產先導試驗的成功,但仍處於試驗階段,要從這個階段轉換到商業規模的開發生產階段,還有經濟、地質災害、環境等問題需要考慮。


熱門推薦

相關資訊

更多

免費報告

更多
可燃冰相關研究報告
關於我們 幫助中心 聯繫我們 法律聲明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1895號
閩ICP備09008123號-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