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皮革行業,經過調整優化結構,在全國已初步形成了一批專業化分工明確、特色突出、對拉動當地經濟起著舉足輕重作用的皮革生產特色區域和專業市場。它們的形成,奠定了中國皮革行業發展的基礎。下文是對2014年皮革行業運行情況及2015年發展趨勢預測。
中國皮革協會日前在京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皮革行業步入平穩發展,2014年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全面回落,但對處於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中亞五國出口激增85.9%,哈薩克斯坦躍升為行業第七大出口國。
2014年,我國年銷售收入2000萬元以上(以下簡稱規上)皮革、毛皮及製品和製鞋企業(以下簡稱皮革主體行業)銷售收入1.3萬億元;增速回落1.5個百分點。其中,除皮革服裝行業外,其他子行業增速均有所下滑。中部地區承接轉移成效顯現,同比增速15.7%,東部和西部增速放緩;行業盈利水平出現下降,利潤總額831.2億元,增速回落4.9個百分點;銷售利潤率達6.5%,同比下降0.04個百分點。尤其是沿海省份在轉型升級中面臨陣痛,廣東、浙江等皮革大省的銷售利潤率僅為3.6%和4.6%,低於行業平均水平。
2014年,我國皮革主體行業出口增速連續3年回落,全年出口889億美元,增速回落1.8個百分點;行業進口93.7億美元,同比增長10.7%,增速加快2.2個百分點。
中國皮革協會副秘書長葉香菊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除此之外,2014年我國皮革行業經濟運行還呈現以下幾個特點:一是一帶一路拉動明顯,西部地區出口激增。其中,新疆同比增長84.5%,成為我國第5大出口省份;內蒙古、寧夏的出口同比翻番,增速達135.7%和161.6%。而處於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中亞5國出口激增85.9%,哈薩克斯坦躍升為我國皮革行業第7大出口國。二是而對東協、非洲等新興市場的出口增速加快,分別為11.6%和19.1%,其中,非洲成為我國皮革行業出口亮點。三是消費導向型的上海取代加工貿易型的廣東,成為我國第一進口大省,表明我國皮革行業消費結構已發生變化。2014年,上海、廣東各占皮革行業進口總額的3成,但進口產品差異明顯:上海進口以鞋、包等製品為主,占其進口總額的87.5%;廣東進口以成品革、半成品革、已鞣毛皮等原料為主,占其進口總額的86%。四是產品出口單價不斷提升,以製鞋業為例,平均每雙鞋出口單價為5.01美元,增長了10.1%。
據中國皮革協會理事長蘇超英在新聞發布會上介紹,中國皮革行業銷售收入中部地區承接轉移成效顯現,同比增速15.7%,東部和西部增速放緩。尤其是沿海省份在轉型升級中面臨陣痛,廣東、浙江等皮革大省的銷售利潤率明顯低於行業平均水平。
受國際品牌商要求生產線外遷、產品單價上漲及綜合成本的提升等因素導致訂單向國外轉移等因素影響,行業出口增速連續三年回落,出口同比下降 1.7%,為2009年以來的首次。值得注意的是,受絲綢之路經濟帶概念的帶動,行業在對處於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中亞五國出口激增85.9%,哈薩克斯坦躍升為行業第七大出口國。邊貿繁榮拉動同處經濟帶上的省份出口井噴。新疆同比增長84.5%,成為我國第五大出口省份,內蒙古、寧夏的出口同比翻番,增速達135.7%和161.6%。
皮革主體行業進口方面,2014年,消費導向型的上海取代加工貿易型的廣東成為我國第一進口大省,顯示我國的消費結構發生變化。
中國皮革協會發布的2015年1~2月經濟運行數據顯示,前兩月,我國規上皮革主體行業銷售收入1750.4億元,同比增長8.2%;利潤108.3億元,同比增長11.8%,增速分別回落2.6和2.5個百分點;出口155.8億美元,同比增長18.3%;進口13.5億美元,同比增長5.1%,增速放緩12.7個百分點。
中國皮革協會理事長蘇超英根據行業2014年及2015年1~2月的經濟運行情況總結道,目前,我國皮革行業的發展仍面臨諸多問題,突出表現在市場走勢不堪樂觀、人工和生產成本及環保壓力大、進口關稅高以及產品同質化嚴重等方面,需要全行業加大創新力度,通過調結構、提質增效和提高品牌影響力等予以破解。
據悉,下一步,中國皮革行會將圍繞行業發展重點,引導企業加強技術、設計、管理和營銷等創新,不斷提高產品質量和核心競爭力。同時,面對已經頒布實施的新環保法和剛剛出爐的《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簡稱「水十條」),督促企業大力推廣清潔生產,重視節能減排,並通過加大生態皮革管理力度等,促進全行業加快轉型升級步伐,儘快步入質量效益型發展之路。
蘇超英透露,預計2015年行業整體將基本延續2014年增長態勢,銷售收入、利潤、出口有望繼續保持高個位數增速,不會出現在去年基礎上的大幅下降。
推薦閱讀:最新皮革製品行業分析詳情請查閱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15-2020年中國皮革製品加工產業運行態勢及投資戰略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