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加濕器市場一直不溫不火。據加濕器行業市場調查分析報告顯示:2013年,全國加濕器銷量為637萬台,零售額13.7億元,僅為空氣淨化器2013年51.4億元銷售額的四分之一。那麼目前加濕器行業的發展趨勢如何呢?
倒騰五金部件起家的張偉(化名)目前經營著一家規模不大的電器廠,主要以加濕器、蒸蛋器、電熱飯盒這類的小家電為主。
作為國內較早涉足加濕器行業的一批人,張偉在2007年用自己做五金部件賺的幾十萬元家底創辦了現在這家工廠,「當時正好趕上珠三角的創業潮,而且加濕器在當時被看作是一個朝陽產業,投資也相對其他大件家電要少得多,比較保險。」
不過,夢想靠著加濕器大賺一把的張偉並未如願,工廠的發展始終達不到他的預期,「賺不了大錢。」
代工「鐵三角」
張偉的電器廠位於廣東省中山市小欖鎮。這個臨近珠江口、面積不到80平方公里的小鎮,聚集著近萬家工業企業,是珠三角地區出名的工業重鎮。根據本刊記者的粗略統計,該鎮僅電器廠就有400家、五金廠100多家,其中多數是像張偉的電器廠那樣規模較小的作坊式企業。這些散布在小欖鎮各個角落的電器廠、五金廠正是加濕器的主力生產廠家。
「目前小欖鎮的家電企業中約有10%在做加濕器。」張偉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作為珠三角地區加濕器的集中產地,小欖鎮所在的中山與位於其東北部的東莞、以及隔珠江相望的深圳組成了加濕器產品的「鐵三角」,被行內人稱為加濕器的「大本營」。這裡生產了全國約五成以上的加濕器,眾多國內暢銷的加濕器如飛利浦、小熊、格力、美的等都出自該地。
另一家提供加濕器貼牌服務的公司銷售部經理林小艷(化名)告訴本刊記者,其公司能夠提供7種不同款式的貼牌加濕器,其中包括一款主要銷往歐洲和美國、售價62美元的高檔加濕器,「公司還可以根據客戶的需求對產品進行一些個性化的改進。」
林小艷所說的「個性化」改進就是變換加濕器的外殼。本刊記者調查發現,目前國內的貼牌加濕器在加濕類型、使用面積、市場售價等方面存在極大趨同,唯一的區別就是加濕器的外殼。
「加濕器的品類並不多,變不出什麼花樣,很多貼牌廠商為了吸引消費者只能通過變換外觀來增加產品賣點。」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加濕器經銷商告訴本刊記者。
小機器大利潤
目前,國內家用加濕器產品主要有超聲波型加濕器、直接蒸髮型加濕器、熱蒸髮型加濕器三類。
「電加熱加濕器因為耗電大,且容易結垢基本上已經退出市場。國內現在比較流行的是超聲波加濕器和純淨型加濕器,其中超聲波加濕器是市場的主流。」奧維雲網空調環境事業部總經理劉大任告訴《瞭望東方周刊》,目前包括亞都、格力在內的一線品牌生產的加濕器都集中在超聲波和純淨型兩種類型。
「不管是哪種加濕器,除了加濕技術不同外,在成本上並沒有太大的差異。」張偉說,加濕器雖然是小家電,但利潤並不低,「這也是我堅持這麼多年的唯一理由。」
上述位於小欖鎮的某電器製造有限公司提供的一款暢銷加濕器的貼牌價最低是48元,最高是58元,2000台起做。「打上你們的品牌就能賣了。」林小艷說,這款產品市場價不低於100元,「一般都賣到128元以上。」
而張偉工廠提供的5款加濕器產品的貼牌價更低,單台最低價是40元,最高價僅48元,市場售價在128~200元之間。「毛利能達60%左右。」張偉說。
另一家可以提供擁有專利技術的無葉風扇加濕器的起訂量3000台,最低每台70元。「該款產品目前的市場售價在138~258元之間,毛利最高能達 70%以上。我們對這款產品的零售價作了強制規定,不能低於138元,不然就不能保證利潤,也會影響我們其他客戶的銷售。」其負責人對本刊記者表示。
「這是貼牌廠商的一個默契,如果一味壓低價格那大家都沒錢賺了。」張偉說,國內大品牌售價在200元以內的加濕器利潤至少在50%以上,那些價位上千元的國外品牌加濕器利潤就更高了。
在他看來,相比8年前,加濕器的利潤已經下降了很多,「這最初被當作高檔商品售賣,價格和利潤都很高。現在因為競爭激烈且市場需求小,已經成了低價的大眾商品。即使這樣,整體利潤還是很高。」
不過,張偉也感嘆,在加濕器的產業鏈條上,最大的利潤是被品牌商和經銷商占有,生產商只分到了極少的一部分。
兩塊錢的霧化片
宇博智業市場研究中心提供的數據顯示,2014年線上銷售市場中,0~199元價位的加濕器銷量占到總銷量的65%,也就是說,六成以上的消費者選擇的都是低價位的加濕器。
「相較其他家電,加濕器的功能比較單一,工作原理也不複雜,所以其構造比較簡單。」曾以加濕器發家的亞都的內部人士賀軍(化名)告訴《瞭望東方周刊》,這就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加濕器的成本可控性較強。
加濕器的成本主要由霧化片、電路板、水箱、外殼四部分構成。
作為加濕器的核心部件,霧化片直接決定著加濕效率的高低,是衡量一款加濕器性能的最關鍵因素。
一家專門生產加濕器霧化片的公司銷售林軍(化名)告訴本刊記者,目前國內市場售賣的加濕器一般使用的是震動頻率1.7MHz、直徑20mm或震動頻率1.7MHz、直徑25mm兩種規格的霧化片,前者的成本價是每片2.3元,後者是每片2.5元。
本刊記者調查發現,實際上,上述規格的霧化片最低價位在1元左右,最高也不過5元左右。
「大部分的霧化片價格都在2.5元左右,也有一些小企業為了賺錢使用1元左右的霧化片。」林軍說,不同價位的霧化片在使用壽命和穩定性上有較大差異,「這個差別短期內看不出,使用一段時間後就能明顯感覺霧化量大大降低,使用時間變短。」
更多的生產商為了方便,喜歡打包購買霧化片和電路板。提供「霧化片+電路板」組合產品的某公司業務部經理許慶(化名)告訴本刊記者,這個組合價格最低是 16元一套,最高是23元一套,「霧化片比較便宜,主要是電路板的價格,加濕器電路板價格基本上在15~20元之間。」
水箱和外殼的成本則因客戶需求的不同而變動性較大,價格差異也較大。「外殼是加濕器成本中比重較大的一部分。」賀軍說,普通加濕器一般採用的是塑料外殼,成本在幾元到十幾元之間,而高檔加濕器多使用金屬材質的外殼,成本在幾十元到上百元之間,「外殼帶來的成本差最高能有幾十塊錢,差不多是一個普通加濕器整機的成本價。」
賀軍認為,很多品牌宣傳產品做工精細的一個重要來由就是炫酷的外殼,「加濕器的內部構造成本相差不大,主要還是外殼的成本差異,國外品牌的高價產品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外殼的成本。」
根據張偉的經驗,貼牌價格在40~50元的加濕器真正的材料成本也就30元左右,「那些為大品牌貼牌的生產廠家因為量大可以把原料價格壓到更低。」
走向末路?
張偉如今想放棄了。
「這個行業沒多大希望了。」張偉說,在小欖鎮,像他這樣想放棄加濕器生意的人不在少數,他們都在陸續轉型,尋找新的商機。
「如今這裡只剩下不到10%的工廠還在堅持了。」張偉說,和他一起做加濕器生產的一個朋友兩年前轉型做起了空氣淨化器,如今已經賺得盆盈缽滿。「我一年賺的錢比不上他一個月賺的錢,這就是行業的差別。」
根據數據顯示,2010年至2012年的3年間,中國的加濕器市場始終處於萎縮狀態,零售額從2010年的18.2億元降到2012年的14.4億元,下降了21%;市場銷量更是從2010年的778萬台掉到2012年589萬台,下降了25%。
雖然從2013年開始因為霧霾的緣故,加濕器市場出現小幅上漲,但是目前仍處於較低水平。2014年,全國加濕器的銷量為757萬台,仍不及2010年的778萬台。
在劉大任看來,這與諸多的現實因素有關,「加濕器市場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區,區域性比較明顯,並且加濕器的季節性需求強,僅適用於冬季和春季乾燥的氣候環境中,產品關注比例呈現季節性增長的趨勢非常明顯。」
賀軍也說,亞都加濕器的生產、銷售就集中在每年的冬春兩季,「前後時間不超過6個月,過了冬春季節,消費者就很少關注這個產品了,不像空氣淨化器、淨水器這類產品沒有那麼明顯的地域和季節差異,常年都能產銷。」
這些對於加濕器生產商來說並不算致命打擊,真正的威脅來自於帶有加濕功能的空氣淨化器、空調等產品的出現。「相比空氣淨化器,加濕器的功能太單一了。隨著空氣淨化器家庭普及率的增加,加濕器的市場只會越來越小。」
賀軍說,亞都的產品主要集中在空氣淨化器、淨水器和加濕器三大類,其中賴以起家的加濕器占比最小。
劉大任也對這一行業的前景持謹慎態度。「未來的潛力還是有的,但瓶頸也很明顯。」在他看來,加濕器目前主要問題是產品同質化嚴重,「如果企業能夠針對嬰幼兒、孕婦、老年人等不同地域、不同人群推出針對性的產品,挖掘細分市場或許還有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