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隨著電商平台的發展,進口牛奶市場也越來越好,幾乎是在短短三年的時間內,進口牛奶的品牌急劇擴容。例如在一號店上,銷售的品牌從10餘種猛增至140種,這還僅僅只統計了一號店的自營品牌,店中店的銷售未納入其中。以下是2015年我國進口牛奶發展現狀及趨勢分析:
現狀
1、由信任危機帶來的商機
目前市場上的乳品主要分兩種,一種是巴氏鮮牛奶,這種乳品基本都是國產品牌;另一種是利樂裝常溫奶,這類乳品又分為兩大陣營,其中250ml小包裝的基本是國產品牌,而1L的利樂裝牛奶則基本是進口品牌。
據業內人士介紹,進口牛奶之所以能夠快速吸納消費者的關注,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於國內乳製品的安全事件頻出,從奶粉市場幾乎被外資品牌壟斷就可以看出,國內消費者對國內乳製品缺乏信心,這讓國外乳企看到了機會。
不過,由於進口牛奶的售價過高,在2012年以前,在中國的銷售一直不溫不火。據統計,以前進口牛奶的關稅和運輸成本非常高。並且運輸時間長,一般歐盟國家的牛奶走海運入關的時間大約需要2-3個月時間,到達國內已經接近3個月。按照常規,商超貨架內的食品大多是「過半不銷」,也就是說,一年的保質期過了6個月之後,動銷就會很慢了,因此運作進口牛奶還需要承擔動銷難的風險。
2、低價促銷引爆市場
在上海里夏貿易有限公司總經理彭飛印象中,進口牛奶實現真正跨越,源於2012年的首次低價大促。上海的高副食品公司(音譯)在2012年,自己成立了多美鮮品牌,貼牌找好沃德做代加工,在上海所有的大型商超諸如大潤發等大賣場鋪貨,並且同步以每盒9.9元錢的價格拋售。這樣的價格,別說比常規的進口牛奶便宜3-5倍,甚至比國內的知名品牌都還便宜,此舉很快引發搶購熱潮。
據知情者透露,當時該公司每個櫃的利潤只賺取一萬元錢,如果按照一個櫃約2000箱牛奶來算,相當於一盒1L裝的牛奶只賺錢4-5毛錢。在2012年底,這場持續的促銷使得多美鮮這一年售出了500多櫃,約等於1百萬箱牛奶。按照每箱牛奶約為12盒計算,共計銷售一千二百萬盒牛奶,總銷售額約為一個多億,多美鮮的低價操作,儼然是進口牛奶蓄勢待發的導火索。2013年後,由於企業的種種原因,多美鮮的表現不再搶眼。但在多美鮮的一炮而紅之後,更多進口牛奶品牌湧入,嘗試以更低的價格操作。
3、政策利好順風順水
由於品類的教育已經逐步成熟,並且消費者的購買力也在不斷增強,並且大環境已經順風順水。
上海鼎派貿易有限公司總經理吳朝暉認為,進口牛奶趕上了一個好時代:「2012年前後正是電商逐步崛起的時代,不管是淘寶、一號店還是京東,都紛紛開始在食品領域發力,商家集體營造的氛圍,對品類的宣傳引導有促進作用;並且,在一定程度上,電商的消費者也都與消費得起進口牛奶的人群重合,他們大多是白領、關注健康、接受新事物快。」
當然,國家政策導向的改變,隨著關稅的不斷下調,進入福州市場的進口牛奶也越來越多,從原來的一兩種增加到目前的十幾種。
有新聞報導稱,為應對中國和其他新興經濟體對歐盟奶製品的旺盛需求,歐盟宣布從今年4月1日起取消已實施30年之久的奶製品配額制,這意味著歐盟牛奶正式「開閘泄洪」。
業內人士認為,歐盟牛奶產量不受限制後,生產的牛奶無疑將大量進入中國市場,特別是在上海、福建、重慶等多省設立了自貿區設立後,進口牛奶價格可能也會進一步下降,屆時將對市場上的國內乳品再次造成巨大衝擊。許多國內企業也看準了進口牛奶的商機,一瞬間群雄並起,甚至業內風傳某涼茶企業也參與了進來。
趨勢一:價格持續下跌
現有市場常見市場的進口牛奶主要來自德國、荷蘭、法國、紐西蘭、澳大利亞等國家,1升裝純牛奶售價每盒約在9.9元至二十幾元不等。但國產品牌1升裝的純牛奶基本都賣11元左右。
進口牛奶的價格構成除了生產成本外,還有關稅、超級稅、運輸成本及相關的渠道費用。但近年很多成本都在下降,比如生產成本,國際奶價在2013年底創下歷史新高,之後下跌,目前降幅已達30%,還有關稅也都在下降,自貿區建成後,很多進口牛奶就可以省掉很多中間環節。另外,超級稅的取消,也將極大影響進口牛奶的價格。
代理商估計,未來一兩年,他們代理的牛奶進口量可能會增一倍,而且除了原有的1升裝,可能還會延伸到250毫升裝的牛奶產品上,以進一步搶占市場份額。
趨勢二:由電商向實體線下轉型
羅星表示:「根據我們監測的數據顯示,進口牛奶2014年進口奶銷售額增長103%,銷售量增長92%,特別是常溫奶連續4年保持增速第一,這個增速非常驚人。現在進口牛奶可以分為三種:一是外資品牌直營,二是中國代理商代理外資品牌,三是國內乳品企業自有進口牛奶;並且我們還發現進入中國的進口牛奶企業和品牌越來越多,產品在不斷豐富,渠道和市場也在不斷延伸,進入的步伐明顯在加快,這塊蛋糕也在被越做越大。所以,我認為進口牛奶下一步一定會加快擴張步伐,快速由虛(電商)轉實(KA),由上(一二線城市)向下(三四線城市)延伸。
趨勢三:提升品質,兒童牛奶有機遇
吳朝暉認為:「進口牛奶目前增長的速度過於突兀,同期湧入的品牌太多,容易形成龍魚混雜的局面。擔心市場會呈現拋物線狀態,在達到制高點之後迅速降溫。例如橄欖油這個品類,就是最好的案例。」
因此,為了防止進口牛奶市場走下坡路,企業或許應該走上品牌整合的道路。應該出現龍頭企業來主導市場,同時品質的進一步提升也是必須的。因此,在提升品質的基礎上,專注針對兒童的進口奶或許將成為下一個風口。更多相關行業請查閱由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進口牛奶行業市場調查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