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以來,我國化肥市場一直疲軟,歷時五年,其時間之長是前所未有的。化肥市場如何走向,是很多業內人士所關心的。以下是2016年中國化肥發展趨勢分析。
現概要分析如下: 我國以占7%的耕地養育著占世界22%的人口。糧食生產成為中國生死攸關的問題。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統計,化肥在農業增產份額中的貢獻約占 40%,近十年來,我國在人口持續高速增長的情況下,糧食生產增長更快,人均糧食占有量有319公斤,增加到409公斤。這中間,化肥的增加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0年來,化肥施用量一直是上升的勢態,平均每年增加155萬噸。
20年來,化肥產量除1985年和1993年兩年比上年減產外,其餘均為正增長。因此,從總體上來看,不能說化肥滯銷,是農民少用了化肥。
化肥市場疲軟主要原因是糧食價格疲軟。近年來,糧食價格已下降了兩倍多,玉米從每市斤0.8元多,下降到0.3元多。農民收入少了,就沒有更多的前來買化肥。
糧食收成主要受氣候的影響,農業的豐收歉收都是交替出現的。化肥價格升降是緊隨其後發生的。連續實現了4年多的豐收,這在中國歷史上是少見的,今年夏糧的歉收,標誌著這一連續豐收階段的終結。
以家庭為單位的糧食耕種,因其經營規模太小,更本談不上經濟效益。
中國人口在2050年前將持續增長,而目前人均穀物產量僅為0.326噸,遠低於法國的0.929噸,美國的1.371噸。
我國的可開墾的耕地十分有限。隨著今後城市和農村的建設,耕地將繼續減少,為保證每人擁有的穀物量不下降,主要途徑是提高單產,這就需要增加化肥施用量。
化肥在中國是最重要的生產資料。因為化肥是最主要的人為調節農作物產量的手段。
在加入WTO的談判中,我國對關係國計民生的8項商品堅持實行保護,其中就包括化肥。我國農民人口比例為67%,遠遠高於美國的3%。農民生產的糧食有一半是自用,因此即使糧食滯銷,絕大多數農民,仍然將所有的耕地進行播種,並且不減少施肥量。我曾對河南省民權縣的農戶進行過調查。調查的數據比較準確,調查結果有一定的代表性。
他們每一年兩季。冬小麥和玉米,小麥和玉米的產量一般為750斤到800斤左右。兩季每畝地施尿素、碳酸氫銨、普通過磷酸鈣各100斤。化肥支出為110元/畝左右。收穫的小麥,除向國家交納實物稅外,均留下自己食用,玉米全部出售,可得款每畝350元左右。每畝地的支出,還有種子、農藥、澆水和機器收割等費用,大約為120元/畝,每畝地的成本(不含勞動力成本)約為230元,尚有結餘120元/畝。他們認為,如果不施化肥或少施化肥,首先他們的口糧——小麥產量將無法保證,這是他們最大的事情;其次經濟上也會減少收入。認為目前化肥的投入產出是合理的。所以化肥施用量基本保持穩定。看來,微觀的情況與宏觀的數據基本一致。因此可以說:今後的中國化肥市場將是穩步發展。更多相關化肥行業資訊請查閱由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16-2021年中國農藥化肥行業發展分析及投資潛力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