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WHO估計,全球哮喘病的患者高達2.75億人。近10年,哮喘症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勢態,全球範圍內,每年有超過18萬人死於哮喘。從流行病學調查分析,呼吸系統疾病發病率占總人口患病率的16%,占城市總死亡率的第三位,哮喘發病率在工業化國家中約為5%。隨著全球範圍內的空氣污染和環境惡化,哮喘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呈現逐年上升態勢。我國哮喘病發病率約為1%,兒童為2%左右,哮喘病防治和新藥的研究已在世界範圍內受到廣泛的關注。
■國內現狀 醫患認知不足
由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呼吸學組牽頭組織的全國兒科哮喘防治協作組,於1988~1990年對我國0~14歲兒童患病情況進行了抽樣調查,結果表明,患病率為0.11%~2.03%。2000年再次進行的抽樣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城市0~14歲兒童哮喘1999、2000年兩年患病率為0.12%~3.34%,平均為1.54%,呈上升趨勢。人口密度高的城市明顯高於其他城市,如上海的累計患病率為4.52%,北京1990年到2000年的10年間,兒童哮喘患病率從0.78%上升到2.06%,增加了1.6倍。其中各年齡發病率除小於3歲者外均有上升趨勢,7~14歲年齡組哮喘的患病率有顯著增加。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最近也首次向媒體公布其歷經7年調查所得的廣州地區兒童哮喘病最新發病率:從3.2%上升到4.8%,遠高出全國1.5%的水平。鍾南山院士呼籲,廣大家長對此應予以足夠的重視。
在對於哮喘的認知與治療方面,我國目前還存在一些不足。例如有16%的哮喘患者在既往診治中從未被考慮是該疾病,而50%的哮喘患兒在發病後3年才得到正確診斷。由「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哮喘學組」牽頭的「中國哮喘聯盟」(ChinaAsthmaAlliance)於2005年6月4日在鄭州成立。在成立大會上,中國哮喘聯盟顧問鍾南山院士指出,哮喘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質量,一次嚴重的哮喘發作就可能會導致死亡。對於醫生而言,鍾南山認為,最大的誤區則是對哮喘只治不防和對吸入療法的認識不足。在臨床上不少醫生髮現,有些患者對吸入性激素懷著莫須有的恐懼心理,擅自停藥,不順從醫生的治療方案,相信所謂的「秘方、偏方」等。因此,規範化治療的宣傳普及工作亟待加強。哮喘的早期診斷及恰當治療仍是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哮喘給社會造成的
經濟負擔也是非常可觀的。近期亞太地區哮喘現狀研究組織對京、滬、穗的哮喘病人調查顯示,在一年內,有高達27%的哮喘患者每周至少有一次睡眠因哮喘而受影響,22%的成年患者因此誤工,49%的兒童患者耽誤學習,33%的患者需要急診,其中15%的患者因此住院,家庭成員因孩子哮喘發病致使工作受影響的更是占到了95.4%。因此,哮喘造成的經濟負擔無論在直接醫療消費(包括住院費和藥費)還是間接醫療消費(比如誤工和早逝的損失)方面都是非常可觀的。在已開發國家,醫療總開支的1~2%被用於控制哮喘。有統計在全球範圍內,哮喘帶來的醫療開支高於愛滋病加上肺結核的總和。
有專家預測,哮喘藥物市場是未來20年內最具有發展前途的十大
藥品市場之一。2000年在國外13個主要醫藥市場,呼吸系統藥品市場份額為203億美元,其中平喘藥品占20%,為40多億美元。據《MarketLetter》報導:全球平喘藥品每年平均增長率為7-8%,據此推測,到2009年其銷售額可達90億美元。
目前我國哮喘治療藥物市場也有很大的發展空間。1999年,我國哮喘藥物市場就已達到17億元人民幣。2000年與1999相比,增長不大,僅為19億元。而2001年,在我國藥品銷售總額中,呼吸系統藥品約占4.3%的市場份額,銷售總額為50億元人民幣,其中哮喘藥占到45%,約為22億人民幣,較上年增長15%左右。中國治療哮喘藥物重頭生產企業之一的阿斯利康公司中國區總裁柯石諦曾告訴記者:「哮喘是全球最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遺憾的是許多哮喘患者並未得到充分治療。」哮喘病素有治癒難、費用高的特點,據有關資料統計,我國年均每個哮喘病患者年醫療費用高達2000元以上。以全國1500萬人次患者計算,即使只能達到10%的治療率,我國每年的哮喘病醫療費用也可達30億元人民幣。因此,該市場上升空間巨大。
■市場現狀 外資品牌天下
在臨床應用上,哮喘治療藥物主要為
化學藥;而在OTC市場上,
中成藥卻占有相對較高的比例。但由於中成藥往往具有止咳、消炎、祛痰、平喘等多重功能,專門用於平喘的藥物不多,因此在分析專業的哮喘治療藥物市場時,一般著重分析化學藥的競爭現狀。
在整個哮喘藥物市場上,皮質激素吸入劑一直是最為重要的一類藥物。以用藥金額計算,吸入型糖皮質激素是哮喘治療藥物中所占份額最大的一類,占整個哮喘治療藥物市場規模的45%。但以用藥數量(或用藥頻度)計算,該類藥不如茶鹼類藥物或短效β2受體激動劑。原因有二,第一是因為吸入性糖皮質激素幾乎均為
進口藥或合資藥,價格比較高,限制了該類產品在基層的應用;第二是因為吸入性糖皮質激素適應症僅為支氣管哮喘的中、長期維持治療,而茶鹼類藥物除了支氣管哮喘外,還經常用於其他原因引起的呼吸困難患者,如腫瘤、結核、肺炎等等,同時價格便宜,因此在臨床上應用很廣。吸入型糖皮質激素治療藥物幾乎均為外企生產,國內廠家基本構不成任何競爭,原因可能在於吸入劑型對製劑工藝要求比較高,國內廠家技術還達不到要求。其中,葛蘭素史克和阿斯利康公司的產品占有大量市場份額。
近年來,吸入型糖皮質激素與支氣管舒張劑的複合製劑取得了迅猛的發展。臨床試驗證明,對於那些單獨使用吸入型糖皮製激素無法對症狀進行滿意控制的患者,複合製劑能夠顯著減少哮喘急性發作,改哮喘急性症狀,此外還可以改善哮喘患者的肺功能和夜間症狀,這些改善顯著而持久地提高了哮喘患者的生活質量。2005年8月,阿斯利康公司宣布在中國上市的產品信必可是一種複合製劑,該製劑將具有抗炎效果的吸入型糖皮質激素布地奈德和兼具速效、長效功能的支氣管舒張劑福莫特羅這兩種藥物組合在單一的吸入裝置中,是全球首個集抗炎、速效、長效為一體的吸入型哮喘藥物。該產品2005年上半年全球的銷售額已經達到5.02億美元。
相比之下國產哮喘藥顯得勢單力薄,國產藥在哮喘藥市場上份額較小、地位輕微,有一定競爭力的是一些
中藥產品。但這些產品相對外資西藥來說尚未構成競爭威脅。業內人士分析其原因主要有兩點:第一是外資西藥進入中國時間比較長,像喘樂寧、必可酮進入中國已有十多年歷史,有一定品牌忠誠度。西藥的效果確切,且對於各種症狀都覆蓋到了。第二是哮喘藥一般強調迅速見效,而且某些劑型生產要求比較高,推廣難度也相對較大。而要生產出療效迅速確切的哮喘藥,對於以仿製為主的本土企業來說,有一定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