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整個化肥行業正在經歷一場腥風血雨的洗禮,從業者如履薄冰。低位運行仍將是目前肥市發展的「主旋律」。1~8月氮肥全行業淨虧損74.1億元,是去年同期虧損額的14.39倍。磷肥行業主營業務利潤率降至0.45%,磷酸一銨行業開工率降至近3年新低。上半年鉀肥虧損企業數從16家增加到26家,企業虧損額同比增加28.7%。
氮肥:價格仍將處於低位
1~8月,氮肥行業生產運行呈現出產量下降、價格下跌、出口下滑、虧損嚴重的不利局面。據中國氮肥工業協會統計,1~8月份,全國累計生產合成氨4264.1萬噸,同比降低3.5%;氮肥產量3098.6萬噸,同比減少2.8%;尿素產量4704.5萬噸(實物量),同比降低1.5%。
價格下跌方面,據氮協統計,8月份當月尿素平均出廠價1172元(噸價,下同),同比降低419元,降幅26.3%,環比降幅擴大0.7個百分點;1~8月份尿素累計出廠價1279元,同比降低350元,降幅21.5%,環比降幅擴大1.2個百分點。9月第四周小顆粒尿素平均出廠價格1180元,同比下降22.93%;大顆粒尿素平均出廠價格1190元,同比下降22.4%。
出口下滑是今年1~8月氮肥行業國際競爭力弱的體現。據統計,1~8月份中國氮肥(折純)出口500.8萬噸,同比減少19.5%。其中尿素出口678.3萬噸實物,同比降低20.6%。中國氮肥出口額21.2億美元,同比減少34.8%。其中尿素出口額15.4億美元,同比降低38.8%。
種種不利因素導致1~8月氮肥行業出現了巨額虧損,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8月氮肥行業主營業務收入為1478.6億元,同比降低14.7%。全行業淨虧損74.1億元,是去年同期虧損額的14.39倍。氮肥企業283家,其中虧損企業147家,同比增加24家,行業虧損面為51.9%;虧損企業虧損額103.5億元,同比增虧36.4億元,增加54.2%。由於虧損嚴重,停產的企業不斷增加。
整體效益低迷的形勢下,氮肥企業不得不降低開工率,據協會統計,截至9月底,全國停車減量尿素企業61家,涉及日產量83061噸,折合尿素年產能2740萬噸。9月份全國尿素日產量14.7萬噸,比今年最高日產量降低5.2萬噸,降幅26.1%。裝置開工率僅55.4%,比3月初降低16.9個百分點。
對於2017年氮肥市場的預測,中國氮肥工業協會副秘書長高力認為,出口關稅、天然氣價格、鐵路運價、淡季儲備等因素將對後市行情產生重大影響。「2017年氮肥市場價格有望回升,鑑於氮肥行業產能過剩的狀況仍未改變,預計氮肥價格仍將處於較低水平。」高力說。
那麼出口能否再度成為中國氮肥的救命稻草?ArgusFMB高級分析員解方表示,未來全球氮肥格局是生產成本決定出口能力,製造業在向原材料價格窪地轉移,不占有資源優勢,將很難在國際市場立足。基於高價格原料的生產企業將被市場淘汰。隨著全球氮肥產能的再度新增,美國將由尿素進口國轉變為尿素出口國或者自給自足國。非洲將成為新興的尿素出口國。中東對美洲的部分出口會重新集中到巴西。巴西市場也是西非新增產能的主要目標市場。中東的出口商也同樣在關注東非、西非市場。中國尿素出口將不得不面臨來自中國和西非尿素的競爭。
磷肥:市場回暖難度大
來自中國磷復肥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今年1~8月,磷肥總產量1099.5萬噸(折P2O5),同比下降9.5%。其中高濃度磷肥產量1017.2萬噸(折P2O5),同比減少8.0%。低濃度磷肥產量81.4萬噸(折P2O5),同比減少29.6%。其中,磷酸二銨產量1071.7萬噸實物量,同比下降8.4%;磷酸一銨平均產能利用率63.9%,磷酸二銨平均產能利用率80.0%。
統計數據顯示,1~8月,中國出口各種磷復肥263.8萬噸P2O5,同比下降23.0%,占磷肥總產量的24.3%。
受化肥零增長政策的影響,1~8月中國磷肥表觀消費量為855.7萬噸P2O5,同比下降4.0%;供應和出口同期減少,供需平衡依然收窄。
李光認為,化肥行業洗牌剛剛開始,嚴冬遠未結束。各項優惠政策相繼取消,安全環保要求日趨嚴格,倒逼化肥產業攜手並進,轉型升級。
談到2017年春季磷酸二銨的供需情況,李光認為,儘管當前磷肥的產量和淨出口量預期下降,但由於庫存較高,明年春耕市場磷酸二銨資源量達到近3年來最高水平的795萬噸實物庫存量(2015年為726萬噸,2016年為690萬噸),預計市場回暖難度很大,低位仍是市場主流。
鉀肥:供大於求短期難改
來自中國無機鹽工業協會鉀鹽鉀肥行業分會的數據,1~8月累計生產鉀肥402.61萬噸,同比增長5.41%。其中國內資源型鉀肥340萬噸(折K2O)。累計進口氯化鉀388.1萬噸,同比減少30.8%。進口硫酸鉀4.3萬噸,同比增加53.4%。出口氯化鉀17.1萬噸,同比減少11.9%。出口硫酸鉀1.76萬噸,同比減少74.4%。中國無機鹽工業協會鉀鹽鉀肥行業分會副秘書長周月表示,由於化肥市場的整體低迷,預計行業全年平均開工率保持在80%左右。
2016年鉀肥行業繼續延續2015年下半年低迷行情,企業經營仍然困難。主要體現在價格上,據鉀鹽協會統計,9月份全國氯化鉀平均批發價1886元,比年初2070元下降184元,降幅8.88%。9月份全國硫酸鉀平均到站價2200元,比年初2700元下降500元,降幅18.5%。今年上半年,鉀肥虧損企業數從16家增加到26家,企業虧損額同比增加28.7%。整體而言,上半年鉀肥行業利潤總額10.3億元,同比降幅41.3%,主營業務利潤率同比下降5.37%。
對於鉀肥後市,周月認為,農產品價格低廉,農民減少化肥投入,化肥市場總體供過於求,這些都是後市的利空因素。但鉀肥後市同樣存在利好,原因在於目前國內鉀肥市場價格水平回到十年前2000元以下的底部水平,考慮到13%增值稅的影響,實際價格已跌破十年低點,繼續下行空間有限。2017年鉀肥價格總體將平穩低位運行。「2016年鉀肥總供應量或將達到2000萬噸實物量左右,中國年鉀肥實際消耗量在1500萬~1700萬噸,庫存壓力較上年很可能會有所減輕,但總體供大於求的局面短期難以改變。」周月說。
出路:緊扣需求 增強國際話語權
工信部原材料司副司長潘愛華在會上為肥企走出困境支招。他表示,中國化肥行業已經到了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只有通過轉型升級才能夠推動行業化解過剩產能、調整產業結構、推動產品結構和質量升級。行業要緊扣《中國製造2025》,貫徹「十三五」規劃,推動化肥工業的轉型發展。藉助「一帶一路」是潘愛華給國內肥企指明的方向。潘愛華表示,氮肥企業可重點在越南、印尼、孟加拉等兼具資源和市場優勢的東南亞和南亞地區推進產能合作。國內鉀肥企業可加快寮國、烏茲別克斯坦等海外鉀肥基地建設,顯著提升中國鉀肥的國內外綜合保障能力。
中國氮肥工業協會理事長顧宗勤表示,從今年1~8月的氮肥行業運行情況來看,可以用慘來形容。主要原因在於中國氮肥的出口競爭力在下降、氮肥產品不能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要求、氮肥生產企業重生產輕銷售。顧宗勤指出,旺盛的國際市場需求是拉動國內化肥產量快速增長的重要因素,但是隨著國外新增產能的陸續投產,將給中國的氮肥出口帶來巨大的競爭壓力。隨著化肥優惠政策的取消,中國氮肥產品出口成本偏高的劣勢凸顯。中國氮肥企業亟須進一步降低成本,增強國際競爭力。
顧宗勤指出,目前氮肥企業大多生產的是傳統單質肥料,同質化現象嚴重,不能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要求,不能提供高效專用肥料,不能滿足平衡施肥、測土配方施肥、機械化施肥、水肥一體化施肥等要求,越來越多的尿素僅僅是複合肥料的原料,氮肥企業離終端市場越來越遠。「市場在變化,需求在變化,單質肥不能適應這種變化,行業必然就走不出效益低下的泥沼,這正是導致氮肥行業盈利能力下降的重要原因。今年前8個月氮肥行業淨虧損74億元,而復混肥行業卻實現盈利121億元,足以說明兩個行業之間的差距。」顧宗勤說。
中國農業大學資源環境與糧食安全中心主任張福鎖教授指出,氮肥企業要想走出惡性循環的怪圈就得去了解農業對肥料的真實需求,進而做好供給側改革。顧宗勤也表示,長期以來,氮肥生產企業一直存在重生產輕銷售的問題,大部分氮肥企業把主要精力放在增產能、擴規模、降成本上,對營銷工作重視不夠、投入不足,氮肥企業市場開拓能力相對薄弱。顧宗勤指出,當前行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外部環境短期內難見好轉,行業自身矛盾的化解也需要時間。
磷肥的難題如何破解?李光認為,化肥優惠政策取消、資源稅開始徵收、環保要求更加嚴格;化肥使用量零增長,逐步控制化肥用量;國內外糧食價格長期低位,影響化肥投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化肥需求品種發生改變;實行輪作休耕試點,播種面積將減少;摩洛哥、沙特等低成本磷肥產能增加;印度、巴基斯坦補貼減少導致磷肥進口需求減少等,這些都是磷復肥工業面臨的不利因素。因此,中國磷復肥工業的出路在於加快轉型、降低成本,提高產品附加值;適應農業需求變化,調整產品結構,延長產業鏈;適應市場流通變化,調整銷售模式;提高綜合競爭力,增強國際話語權。更多相關行業分析可查閱《2016-2021年化肥行業深度分析及「十三五」發展規劃指導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