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對面膜行業市場分析了解到,越來越多的人對美容保養的需求日益增加,才促使面膜行業快速發展。2012年被日化界成為「面膜元年」,2012年以來國內面膜市場規模不斷擴大,面膜品牌如雨後春筍般日益湧現。
目前面膜行業雖然處於快速增長期,但國內面膜市場品牌較為雜亂,基本處於品牌的混戰狀態。從面膜行業現狀發展情況來看,面膜利潤驚人。
提及面膜,多數消費者會聯想到近年來朋友圈很火的面膜微商。
而據C2CC中國化妝品網的統計數據 ,2010年~2014年,國內面膜銷售額的年增長率達19.72%。面膜也因此成為護膚品行業內增長最快的領域之一。
市場調研公司AC尼爾森的報告也顯示,2015年,面膜市場的規模約為300億元。
得益於面膜產品的需求增長,代加工業務也是諾斯貝爾最大的收入來源。2015年1~5月,公司面膜系列業務收入達1.64億元,占公司總收入的45.63%,相當於濕巾和護膚系列產品收入的總和。
1月14日,諾斯貝爾一位市場部人士表示,公司是行業內的大型面膜代加工企業,行業內還有十多家同類型企業。
有日化企業人士透露,目前,國內80%以上面膜都在廣東生產,一些OEM工廠已有相當大的規模,一些國際品牌均委託這些工廠生產。
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表示,面膜生產門檻很低,除少數大品牌外,很多品牌商都是直接找代工廠代加工,再進行註冊、包裝和上市。「面膜的利潤主要在渠道,品牌商賺得比工廠多。賣得好的品牌,一張面膜能賺到幾十倍的差價。」
即便如此,面膜代工工廠的利潤也相當誘人。
諾斯貝爾的公開轉讓說明書顯示,2013年、2014年和2015年前5個月,其面膜業務的毛利率分別為32.86%、32.31%和32.43%。
前述業內人士進一步透露,一片具有補水功能的普通無紡布材質面膜的成本大約為0.3~0.5元,蠶絲材質的為0.5~1.0元,賣給品牌商的價格通常比成本價高出約0.1元。
對於日化企業來說,門檻低、利潤豐厚的面膜行業就是一座金礦,因此整個行業處於魚龍混雜的狀態。
2015年,有面膜行業「深喉」對媒體報料稱,打造一款朋友圈的熱賣面膜,從公司註冊、產品設計到成品出廠銷售,最快不超過兩個月。
據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16-2021年中國面膜行業市場需求與投資諮詢報告顯示,由於目前面膜市場尚沒有出現壟斷型、標杆性的品牌領導者,未來中國面膜市場將有更大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