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服務興起於20世紀初期,主要是為了改善失業者的生存狀況和維護社會穩定。隨著西方國家的經濟增長和就業需求的擴大,就業服務發展迅速,逐漸成為國家就業政策最直接的體現者和執行者。概括地說,就業服務是具有普遍意義的干預勞動力市場並能有效調節和改善供求的直接手段,是就業制度和就業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業服務可以分為公共就業服務和私營就業服務,其主要職能在於通過勞動力市場信息、職業介紹、職業指導和相應的職業培訓等手段的運用,幫助用人單位用人和勞動者就業。以下是就業服務市場現狀分析:
公共就業服務指的是政府通過研究和發布勞動力市場信息以及提供諮詢、幫助等各種方法和手段的綜合運用,充當勞動者和用人單位或僱主聯繫的媒介,便利勞動者的就業過程,改善勞動力市場的組織和運行,促使全部勞動力資源得到合理有效的配置和使用。根據世界各國勞動力市場理論與運作的實踐,公共就業服務的方法和內容主要有職業介紹、就業諮詢、研究和發布信息以及就業幫助等。
對於辦公室職員、白領員工和管理人員來說,私營就業服務機構是一個很重要的就業渠道。這種機構向求職者收取一定的服務費。收費標準通常由法律規定並且要下報到就業服務辦公室。至於到底是企業還是求職者本人繳納這筆費用,主要取決於市場狀況,但大多數是企業付費。因為企業認為具備任職條件的人當前都已處於就業狀態,所以如果要他們為此付費的話,他們寧願不換工作。
在社會主義社會中,生產資料公有化意味著勞動者整體和生產資料整體之間存在著總體的、全社會範圍內的結合關係,有可能實現充分的、合理的勞動就業,使每一個有勞動能力又願意承擔社會責任的人都享有勞動的權利。但是,在勞動人口總量超過社會一定時期內所能提供就業崗位總量,或勞動人口構成和就業崗位構成出現脫節和不協調的情況下,社會主義社會也有可能產生與資本主義失業現象性質不同的待業現象。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人民政府採取介紹就業、就業訓練等多種辦法,解決了以往社會遺留的400萬失業人員的就業安置問題。以後又繼續解決勞動人口急劇增長和經濟、勞動政策中一些失誤所造成的待業現象。
就業服務市場現狀分析指出,中國的就業服務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內容和措施,主要有:①設立專門機構管理就業服務工作。50年代初期,從中央到各大行政區、省和大城市的人民政府成立了勞動就業委員會,根據政務院公布的《關於勞動就業問題的決定》,指導各地勞動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辦理失業人員登記、救濟、就業培訓、介紹就業等事務,統一調配社會勞動力。1953年8月以後,勞動就業委員會撤銷,由政府勞動部門負責就業服務的管理,工作逐步走向經常化、制度化。大中城市的勞動部門建立了勞動力介紹所,負責管理城市閒散勞動力和安置就業,包括進行就業前的政治思想教育和技術訓練。②開展多種形式的職業培訓,逐步推行先培訓後就業的制度。在全國建立了一大批技工學校,改革了學徒培訓制度,舉辦了大量的短期訓練班、職業中學、職業學校和各種職業教育培訓中心。③對於高等院校、中等專業學校畢業生和軍隊轉業幹部分別由教育、人事等部門實行統一分配。待業青年在國家統籌規劃和指導下,實行勞動部門安排就業、自願組織起來就業和自謀職業相結合的辦法。④創建勞動服務公司,統籌調節城鎮勞動力。
分析就業服務市場現狀,進入80年代以後,全國各地勞動部門適應勞動制度改革的需要,普遍地創建勞動服務公司,統籌調節城鎮社會勞動力。這種管理社會勞動力的組織,兼有行政和經濟兩方面的職能,任務是掌握社會各方面對勞動力的需求情況,對待業人員進行調查、登記、統計、組織培訓,介紹和安排就業;興辦集體經濟事業,直接組織一部分待業人員就業。全民所有制企業、事業、機關單位及街道和群眾團體等也相繼辦起勞動服務公司,安排和指導就業。政府勞動部門或勞動服務公司還通過舉辦勞動力交流大會、專業職業介紹所等多種形式,給人們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和途徑。中國就業服務的各種形式,對有效地實現城鎮的充分就業具有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