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分析 油漆行業分析報告 內容詳情
塗料市場前景
 塗料 2018-03-20 16:59:40

  塗料,又稱油漆,一般分為溶劑型塗料、水性塗料、光固化塗料以及粉末塗料。塗料是國民經濟中重要的功能材料,可用不同的施工工藝塗覆在物件表面,形成粘附牢固、具有一定強度、連續的固態薄膜(塗層),從而對物件起到保護、裝飾、提升產品價值等功能。以下對塗料市場前景分析。

塗料市場前景

  2018-2023年中國塗料裝飾行業市場深度分析及投資戰略研究報告表明,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塗料年產量約為50萬噸,世界排名第八;2002年我國塗料的總產量為201.57萬噸,世界排名第二,僅次於美國;而到2009年,我國塗料克服了2008年以來全球金融危機的不利影響,總產量達755.44萬噸,首次躍居世界第一; 2016年我國塗料總產量達到1,899.78萬噸。

  2006- 2016年我國塗料產量情況

塗料市場前景

  塗料行業是國民經濟多個行業起到服務和配套的重要作用。塗料廣泛應用於機械製造、交通運輸、輕工、化工、建築等行業,是不可或缺的功能材料。2006年以來,中國塗料產量整體保持穩步增長的態勢。現從四大塗裝技術來分析塗料市場前景。

  1.節水及廢料回收技術

  前處理和電泳是汽車塗裝耗水量和廢水排放量最大的環節。塗料市場前景指出,隨著膜技術的不斷成熟,採用膜分離技術(UF和RO)回收脫脂液,再生清洗水和前處理廢水,使得實現真正意義的電泳閉路清洗成為可能。目前,膜分離技術已經開始應用。

  近幾年來,隨著已開發國家環保塗料的工業化應用,一些塗料的循環利用技術(如粉末漿再循環利用技術,粉末底色及清漆回收技術,廢漆絮凝乾燥器技術,超濾法、冷卻法和靜電吸附法回收水性漆技術,過噴漆霧的水性漆回收技術等)也得以應用,從而使塗裝線的塗料利用率進一步提高,最大限度地減少廢漆渣的排放。

  目前,我國在塗裝節水及三廢綜合利用方面重視程度不夠,在新技術應用方面相對落後。

  2.幾種新的車身塗裝工藝

  逆過程工藝:在車身外表面先噴塗粉末塗料,待熱熔融後再進行電泳塗裝,隨後粉末/電泳塗膜一起烘乾。塗料市場前景分析,使用這種工藝約可減少60%的電泳塗料用量,用厚度為70μm的粉末塗層替代車身外表面的電泳底漆和中塗層,取消中塗及烘乾工序,從而節省材料和能源費用,降低VOC排放量。

  二次電泳工藝:採用兩塗層電泳材料,用第二層電泳(35~40μm)替代中塗。電泳工藝自動化施工穩定可靠性高,一次合格率高,材料利用率高,設備投資少(不需空調系統),因此可節省費用的48%,減少了維修頻次及傳統中塗的漆渣和VOC排放。

  一體化塗裝工藝(三塗層概念):採用與面漆同色的功能層(15μm)替代中塗,功能層與面漆底色間不需烘乾,取消中塗線,在提高生產效率的同時,大幅降低了VOC排放量。

  3.敷膜技術替代塑料覆蓋件塗裝

  敷膜技術是預製一種適應於熱成形的面漆塗膜,其經熱成形後的產品的面漆性能和外觀與傳統的烘烤噴塗塗膜非常相近。該技術主要應用於塑料件生產,採用「夾物模壓」或「內模」工藝將預製好的複合塗膜在塑料件澆注成形的同時完成成形並與塑料件熔為一體,得到無缺陷的塗裝覆蓋件。塗料市場前景分析,車身骨架採用傳統衝壓焊裝工藝製造,塗裝車間只對車身骨架進行塗裝,面漆採用粉末噴塗技術。由於車身骨架外露面積較小,所以面漆顏色不必與覆蓋件相同,深淺各1種即可。大面積的覆蓋件都是採用敷膜技術製造的塑料件,顏色有上千種。這樣大大簡化了車身塗裝工藝,在降低塗裝成本的同時,使塗裝的VOC排放達到7g/m2左右,遠低於歐洲排放法規的要求。

  4.車身塗裝P2ZERO概念

  所謂P2Zero概念就是零排放油漆車間。在滿足苛刻的環保要求和用戶質量要求的前提下,減少三廢處理的成本,減少油漆車間操作成本和簡化油漆工藝。車身鋼板的防腐底漆在製成零件前進行塗覆,進入油漆車間的車身不需再塗底漆,只噴塗一道粉末底色和一道粉末罩光,因此,可最大限度地減少工藝等待時間、取消傳統的調漆間、工藝調整更加靈活、從鋼板到塗漆前車身的生產過程取消防鏽工藝、徹底消除傳統塗裝焊縫及空腔結構防腐差的問題、節省塗裝車間面積、降低三廢處理費用、無需漆渣系統及廢漆處理系統、無噴漆室排氣、空氣污染和固體廢料趨於零、無液體排放、塗料製造及使用效率大於95%、無氣味無危險。

  塗料市場前景表明,中國目前的塗料行業有80%左右屬於中小型企業,而這部分中小型塗料企業占據著大半的國內塗料市場份額。在環保壓力、供給側改革、原材料價格持續飆升等多方面的因素影響之下,這80%的塗料企業,有50%以上的小型塗料企業面臨著倒閉的窘境。2017年塗料市場洗牌效果明顯,有些塗料企業已承受不住壓力而選擇出局。

熱門推薦

相關資訊

更多

免費報告

更多
塗料相關研究報告
關於我們 幫助中心 聯繫我們 法律聲明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1895號
閩ICP備09008123號-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