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彩電市場低迷,整個行業甚至可以用陰霾籠罩形容。2017年,電視產業經歷「慘痛」的一年,進入2018,面板價格下行,品牌和渠道韜光養晦,上半年市場雖然迎來恢復性增長,但消費者需求不旺、傳統促銷折戟、線上增長瓶頸,即便是頻繁的節日性促銷,都沒有表現出應有的市場活力。
在馬太效應下,消費兩級分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消費降級與消費升級在今年的彩電市場同時發生,性價比高、超低價與高端、高品質、黑科技成為最能吸引消費者的兩類廣告詞。2018年1~11月,2000~15000元的中端市場銷量同比皆有所下滑,而2000元以下與15000元以上的價格段銷量則呈現同比上漲,其中2000元以下價格段同比增幅達到34.1%。
從品牌方面看,國產品牌與外資品牌價差進一步拉大,2018年1月,外資品牌與國產品牌價差為1589元,而2018年11月,價差已經拉大至2472元。得益於此,2018年1~11月國產品牌銷量份額進一步上升至83.9%,比去年同期提升了4個百分點。
而外資品牌雖然不具備價格優勢,但是在高端市場的表現依舊強勢。2018年1~11月,在15000元以上市場,外資品牌銷量份額依然高達71.2%,高端市場消費者受價格因素影響較小,品牌形象、高端黑科技最受高端市場消費者青睞。
我們可以看到,降低價格確實是吸引消費者的一種有力手段,但是國產品牌如果想要在高端市場與外資品牌一較高下,還需迎合高端市場消費者的產品和品牌形象的建設。
另外,從尺寸段來比較國產和外資品牌,可以發現,國產品牌在55英寸及以下市場取得絕對優勢以後,開始向更大尺寸發力。2018年1-11月,55英寸及以下市場中,國產品牌銷量份額高達87.3%。而在65英寸市場中,國產品牌銷量份額達到了77.1%,同比增漲了10個百分點。在75英寸及以上市場中,國產品牌份額達到了52.9%,首次超過了外資品牌。可以看出,國產品牌正在通過大尺寸化戰略進一步蠶食外資品牌的市場份額。
最近的五年時間裡,顯示技術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在2018年更是來到了一個顯示技術發展的節點,包括OLED、QLED、8K、Micro Led顯示技術在內的多種顯示技術爭奇鬥豔,這些新型技術大力引領著整個顯示領域變革。在市場需求的刺激下,2019年必將持續眾多新的電視技術紛爭的局面。OLED、QLED、Micro LED均屬於自發光技術,QLED由於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以及工藝上的不完善,至今未能真正實現自發光;Micro LED技術雖然已經有不少廠商展示過機型,但仍然面臨全彩化、生產良率、散熱以及發光波長一致性的問題,距離產品正式量產恐怕還需要一定時間;OLED是目前唯一落地於消費級市場的自發光技術,有明顯優勢。
雖然伴隨著面板價格不斷下滑,整個彩電市場的降價促銷明顯,價格戰又重新打響。但是,在2018年,消費者對於電視新型顯示技術獲得了更多了解與認可,在這樣的市場狀況之下,未來電視產業的競爭主線還將是以技術為核心的發展道路。
作為全球第一大的電視品牌,三星2019年將繼續QLED量子點電視戰略,同時布局QD-OLED技術,通過將量子點技術與OLED技術相結合,希望在大尺寸OLED面板上擺脫對於LG Display的依賴(目前LGD所採取的是WRGB架構,是目前唯一可行的量產方式)。不過三星的QD-OLED架構目標仍存在許多技術挑戰,例如高效且長壽的藍色OLED發光體,量子點的噴墨列印等。
TCL同樣會堅持QLED量子點電視戰略,高端副品牌「創逸·XESS」產品力頗為不俗。而TCL背後的COST(華星光電)加緊研發QLED電質發光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索尼會堅持OLED高端策略,之前的OLED A1「爆紅」讓索尼嘗盡了甜頭,高端市場可謂「所向披靡」,2019年1月索尼也許還會發布OLED高端產品,拭目以待。飛利浦2018年至少有3~5款OLED電視,來勢洶洶。LG電子一直是OLED產品線最豐富的品牌,自然不可忽視,借著OLED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勢頭,LG電子加強市場推廣便能有不錯的收益。
2017年,夏普高端宣布「8K生態」戰略。2019年,夏普將持續拓展8K版圖,布局8K生態,將主打8K電視產品「重返」高端市場,整個行業助力8K產業建設,8K時代一定會被預想的來的更迅猛。
2018年中國電視市場中品牌商們的生存狀態喜憂參半,由於消費升級推動,用戶選擇過程中,價格因素影響力逐漸降低,轉而聚焦產品力。技術有創新、品質有口碑的品牌,大都在2018年收穫了不錯的成績,對於這樣的變化,我們認為是中國電視用戶成熟化的重要標誌,會對未來中國電視市場的發展產生利好影響。
2019年,電視上游顯示面板的產能會極劇釋放,對產品價格形成持續衝擊,結合OLED、8K等新技術產品的升級入市,將給中國電視市場代來足夠豐富的刺激,所以我們認為2019年的中國電視市場將迎來一次快速的成長,而產品力對於用戶選擇的影響也會被繼續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