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資訊 藥品 資訊詳情
醫藥供應鏈日益智能化 產業融合持續加深
 醫藥 2019-01-01 09:42:52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8年醫藥製造業主營業務收入25840億元,同比增長12.7%,增幅比全國平均值高4.2個百分點。隨著供應鏈各環節的融合逐漸加深,醫藥行業的「智能」發展成效漸顯。

  在不久前舉辦的2019第四屆全球醫藥供應鏈峰會(下稱峰會)上,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崔忠付指出,「網際網路+」正在影響著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科技化、智能化、綠色化等現代技術手段在倒逼行業轉型升級。從生產企業的智能生產、智能製造,醫藥物流企業的智能運輸、智能調度,到產業鏈條終端的智慧藥房,無一不體現出「智能」的發展趨勢。

  供應鏈壓縮加速產業融合

  當前,醫藥供應鏈領域政策影響持續加深。崔忠付表示,繼「兩票制」「藥品零加成」後,2018年推行的「4+7帶量採購」政策,再一次給行業帶來巨大影響。醫療器械領域的政策也陸續跟進,部分省份已經開始推行耗材零加成。一系列政策的出台,都對行業產生深遠影響。

  同時,隨著整個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供應鏈各環節不斷壓縮。據有關數據顯示,2018年,國藥、華潤、上藥、九州通前這4家全國性醫藥批發企業占流通市場總額的34.12%,比去年上升1.98個百分點。

  「繼『兩票制』全國推行後,帶量採購、醫保與生產企業直接結算等新模式,將進一步壓縮流通環節鏈條,將行業推向一票制,物流在整個醫藥供應鏈中的作用也得到凸顯。」崔忠付說。

  另外,市場對商業、物流企業服務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崔忠付指出,在新的政策和市場環境下,依靠傳統銷售藥品業務的醫藥流通企業已經很難保持利潤的持續增長,如何為供應鏈上下游企業提供更具價值的增值服務已成為企業面臨的新課題。

  與此同時,隨著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醫藥供應鏈面臨著新挑戰。崔忠付從醫藥供應鏈的角度分析指出,在生產方面,中國醫藥自主研發產品薄弱,藥品品類以仿製為主,原創性新藥甚少,關鍵技術與國際水平相比尚有差距。在流通方面,中國醫藥流通供應鏈集中度仍有待提升,區域分布不均、資源整合程度不高等問題依然較為突出。

  不過,近年來,供應鏈各環節的融合正在持續加深。供應鏈鏈條縮短、從生產到終端的各方功能調整、服務延伸正在促進著整個產業的融合滲透,在未來產業聯動以及區域聯動趨勢明顯。

  崔忠付表示:「近幾年,隨著政策、技術的雙輪驅動,主體責任日益清晰,全方位、多層次、布局廣、覆蓋深、鏈條短的現代化醫藥供應鏈體系正在逐步成立,統籌城鄉,直達鄉鎮的省—市—縣—鄉鎮四級配送網絡加速形成。」

  隨著政策監管日趨嚴格,流通環境得到淨化,灰色地帶逐步萎縮,整體行業環境愈發透明;在制度方面,隨著各項制度的不斷完善,「放管服」的逐步深化,醫藥行業的註冊、審批、交易、監管等制度愈發透明;在數據方面,新型技術更新疊代,信息孤島被打破,全程化、可視化、可追溯化的醫藥流通體系逐步建立。

  技術革新讓產業智能化成為可能

  華潤醫藥商業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穆宏指出:「全球醫藥供應鏈各環節的企業都在致力於供應鏈功能的重構和效率的改善,都在追求自身能力在供應鏈上下游的延伸和合作。」他認為,對於醫藥流通企業而言,不是從零做起的能力精簡,而是在原有能力的基礎上繼承、優化和擴展。

  當前,醫改新政在加深對醫藥領域的影響。穆宏建議,流通企業需轉變經營理念和管理思維,並以創新的技術、創新的模式、創新的方法來迎接前所未有的挑戰。同時,供應鏈各環節,各相關技術企業應加強合作。

  中國醫藥健康產業的模式和歷程、監管政策的導向賦予了國內醫藥流動企業特有的專業優勢。不過,穆宏指出,中國醫藥供應鏈企業在軟硬體和發展理念上仍有待完善和提高。技術驅動已經成為行業發展的主流。信息化技術作為經濟社會創新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量,在醫藥供應鏈及跨境融合等方面的廣泛應用,給產業智能化發展插上了翅膀。

  穆宏強調,藉助於網際網路技術和雲平台技術,醫藥供應鏈通過產業供應鏈運營的可視化、智能化、自動化、集約化,讓物流、信息流、資金流集成為一體,在提高庫存管理、裝卸運輸、採購定貨配送、訂單處理等自動化水平的同時,讓安全低成本和高效率成為可能和必然。

熱門推薦

醫藥相關研究報告
關於我們 幫助中心 聯繫我們 法律聲明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1895號
閩ICP備09008123號-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