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相關政策,提升糧食產量和品質,拉長產業鏈條,讓農民在糧食產業增值增效中獲得更大收益。」糧食安全是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為更好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朱是西建議,進一步完善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在確定主產區種糧畝均收益標準的基礎上,明確國家財政和糧食主銷區補償金支付標準。還應全面實施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
鄉村振興離不開包括農民在內的農村人才,當前中國農村面臨的傳統農民斷代問題,引起了全國兩會部分代表、委員的關注。隨著全國城鎮化率的提高,大量農村勞動力開始向城鎮轉移。由此產生一部分農業發達地區的農村人口結構失衡,農業從業人員日益減少、人口結構老化的問題。隨著經濟發展,社會流動性增加,戶籍農村人口不斷下降,農村留守老齡人增多。以中國西部欠發達的四川省萬源市為例,戶籍人口60萬人,常駐人口40.67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9.82萬人。外出打工人口19.2萬人,60歲以上老人和14歲以下小孩共計16.94萬人,幾乎所有農村只剩60歲以上老年人和14歲以下未成年人。
關於當前我國農業勞動力斷代,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農業比較效益較低,我國農業人均耕地面積顯著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加之勞動生產率較低,從而導致農戶平均年收入很少,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會進城務工以增加收入。再比如,農業勞動強度大。儘管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很快,但新增的農業機械主要集中在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種糧大戶等相對少數的新型農業經營實體手中。農業風險大。農業抗災能力弱,氣候災害頻發,造成不小的損失;市場風險更是導致農民增產不增收。同時,農民社會地位相對偏低,當前呈現出的斷代問題,並非偶然,而是經過長期發展逐步形成的。
破解斷代問題,一是加快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發展壯大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 積極鼓勵並支持青壯年農民工和大學生回鄉創業。二是加速土地流轉,轉變農業發展模式。堅持「三條底線」,深化改革創新,加快建立鄉村振興的用地保障機制。充分盤活零星分散低效的集體建設用地,提高土地集約化經營水平,提升耕地產出效益。搭建農村產權交易平台, 規範農戶對土地 (林地) 流轉、抵押等行為, 讓農村產權變成農民的本錢、資源變成農民的資本,加速新型職業農民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