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的受眾認為疫情下保險重要性的提升,面對當下保險行業待開發的巨大市場,隔離險是一款新產品,賠付條例還不是很具體規範。如何讓隔離險充分發揮保障功能,實現規範發展,是當下保險行業亟待解決的問題。
近期,在各地疫情形勢嚴峻的背景下,相繼有保險公司下架隔離險產品,引發市場較多關注。據記者了解,2月初監管發文要求規範隔離險業務的經營和銷售後,險企已經相繼進行了整改。此番產品下架不是規範性方面的原因,主要是個別保險企業自發行為,該行為和隔離險產品賠付率走高、產品投訴率高企有關。
所謂隔離險,是指投保人若在保險期內因新冠肺炎疫情被隔離,可在隔離期內享受一定的津貼補助,每天補助金額從上百元到上千元不等。從去年以來,已有多家保險企業都推出了隔離險。受各地疫情反覆影響,隔離險在網際網路上不斷升溫,受到不少消費者青睞。當然,這其中,不少保險經紀公司、保險代理人在社交平台上推波助瀾式的宣傳,也讓隔離險成了新網紅。
實際上,隔離險作為網際網路創新險種,從本質上看,就是一年期以內的意外險附加一定的隔離責任。之所以會發展成現在這種「買易賠難」的局面,和產品設計、產品宣傳、消費者盲目投保等都有關係。
被不少消費者忽視的是,隔離險理賠條件中的所謂「隔離」,在保險免責條款中有著各種限制。諸如攜程上購買機票時選擇購買航意航延組合險,有的就含隔離津貼,但仔細點擊閱讀「投保須知」可以看到,所謂的隔離津貼3000元/天,條件是被要求集中醫學隔離,居家隔離除外。
可見,市面上的隔離險看起來很美,似乎被隔離了就能獲賠,但實際上的限制條件很多。有的產品甚至將強制隔離但未自費支付隔離費用的情況也列為免責條件。對於消費者而言,不仔細研究清楚這些細微的保險條款就盲目投保,就很容易導致買易賠難。
監管早已行動。為切實保護消費者權益,2022年2月,銀保監會發布《關於規範「隔離」津貼保險業務經營有關問題的緊急通知》,要求保險公司端正經營理念,規範銷售及宣傳行為。 其中提到,保險公司在產品銷售過程中應充分履行說明義務,對保險責任、責任免除以及理賠條件等進行充分說明,並依法依規對免除保險人責任的條款作出足以引起投保人注意的提示和說明。
不過,記者發現,目前螞蟻保平台上搜索隔離險已經沒有相關產品信息,搜索平安產險、眾安保險、眾惠相互保險、復星聯合健康等險企也均未發現隔離險相關產品。
在隔離險產品火出圈的同時,不少消費者紛紛表示,理賠並沒有廣告中說的那麼容易。記者搜索黑貓投訴平台,「隔離險」的相關投訴多達1500條。消費者投訴的重點在於「被隔離卻沒有產生理賠」「退保手續費高昂」「理賠證明材料苛刻無法提供」「強制購買」等。
記者調查發現,實際上大部分隔離險產品的賠付範圍非常局限,免賠條款相對較多,居家隔離、非自費隔離、從中高風險地區回家隔離、次密接、全域管控等情況都不在理賠範圍之內。
此外,有消費者投訴,理賠金額並沒有宣傳的那麼多。該消費者表示,投保期間被強制隔離7天,應按3000元一天賠償,總計應是21000元,可最後實際到手只有2500元。
記者發現,在很多隔離險投保渠道中,這份保險還包括公共運輸工具意外身故或傷殘的賠付內容。例如,航空意外保額300萬元、火車意外保額50萬元、汽車意外保額10萬元等。
根據監管要求,隔離險只能是意外險、疾病險等險種的擴展。記者發現,從賠付金額來看,交通意外占絕對大頭。同時,記者發現在很多隔離險投保渠道中,平台方會把保障內容清楚展示,但是與保險合同相關的「重要說明」「條款協議」等信息,會被摺疊或需要點擊進入才能看到,如果用戶不仔細查閱,很容易忽視這些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