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醫療市場迎來改革大轉型階段,醫療服務需求正在穩步增加。當前,中國政府高度重視提高基本醫療能力,並投入大量資金用於基礎設施建設、人員培訓及管理信息化建設。醫院、衛生院是我國醫療機構的主要形式,此外,還有療養院、門診部、診所、衛生所(室)以及急救站等,共同構成了我國的醫療機構。
醫療行業是衛生健康相關的醫院、藥品、器械、健康管理等一系列相關行業的總體。中國作為人口大國,醫療行業空間巨大。醫療是指在患病時,能以其所能提供的,能支付得起的,適宜的治療技術。它包括基本藥物、基本服務、基本技術和基本費用等內容。醫療行業是衛生健康相關的醫院、藥品、器械、健康管理等一系列相關行業的總體。
中國醫療健康行業的發展受到多方的重視,其市場規模也在不斷增長。隨著科技技術的發展,政府和企業在醫療健康領域的投入也在不斷增加,醫療健康行業的未來發展趨勢也將是非常樂觀的。
2023-2028後新冠疫情環境下中國遠程醫療市場專題研究及投資評估報告指出,2020年中國移動醫療健康市場規模達到544.7億元,2021年突破635.5億元。從2021年中國網民對醫療行業診後痛點的感知來看,繳費取藥過久是網民認為醫療行業診後服務的主要痛點,占比58.1%;其次是醫保使用條件不明確、繳費不夠透明,分別占比52.4%、46.4%。此外,還有41.5%網民認為治療效果不佳是醫療行業診後服務的痛點。
中國的醫療市場充滿了變革,近年來一系列醫改政策頻頻出台,新政策都向醫藥市場傳遞了非常清晰的信號,那就是醫藥行業的改革已經進入到了全面深化的階段,所有的市場參與者能否把握機會,抓住機遇積極變革已經成為當務之急。醫療企業比之前任何時候更需要緊跟市場變化,獲取新的洞察,調整自身策略。
隨著社會需求的增加和疫情防控政策的轉變,國際醫療服務市場迎來了發展轉機。日前,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明確提出「鼓勵提供多層次醫療健康服務,支持社會力量提供多層次多樣化醫療服務」「著力增加高質量養生保健、康復、健康旅遊等服務」,為發展國際醫療服務提供了政策支撐。
儘管因為疫情的客觀原因讓近年來的國際醫療市場比較低迷,但長期發展趨勢向好是各位專家的共識。一直以來,上海市國際化的城市定位、良好工作居住氛圍、優質醫療保障吸引了外籍人士長期留滬。2016-2019年,上海市外籍住院患者出院人次和增長率穩步上升,儘管2020年入境人數和醫療服務量明顯減少,但2020年上海市外籍住院患者人次仍然維持了小幅增長。隨著疫情防控和出入境政策的調整,上海市入境人數將逐步恢復,同時,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民眾對優質醫療服務需求也日益增長。因此,國際醫療服務的長期發展維持著非常好的趨勢。
國際醫療邁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離不開公立醫療機構與社會醫療機構協同發展。公立醫院擁有聚集優質醫療資源、高水平的醫療技術、以及引領示範醫療體系的優勢,應當優先開展高新醫療技術、危重症和疑難罕見病的國際醫療服務。而社會辦醫雖然目前服務量並不多,但也擁有國際化就醫環境、服務理念的優勢,同時,還有部分機構與國際知名醫療機構聯合辦醫。加上國家在鼓勵社會辦醫上的政策支持,社會辦醫療機構應該差異化競爭,開展全科綜合、舒緩治療等國際醫療服務。
醫療行業出現多輪投資機會,人們對於醫療領域有了全新需求提升。目前,良好的醫療服務是一個城市軟實力的體現,經過上半年的「大上海保衛戰」,上海正在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醫療服務體系、應急救援體系、醫學教育體系、醫學科醫體系等,為國際醫療服務的高質量發展奠定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