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數字時代下,網絡空間正成為黑灰產業的新型戰場。從熱搜刷榜到虛假評價,從惡意營銷到技術偽裝,黑灰產通過隱蔽手段侵蝕平台生態、誤導公眾認知。上海"清朗浦江·2025"專項治理行動直指問題核心,在監管部門與內容平台的協同下,一場守護網絡真實性的攻堅戰正在展開。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網絡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黑灰產業已形成高度分工的完整鏈條,普通用戶可能在不知情中成為犯罪幫凶。2024年上海某機場核酸檢測事件中,水軍團伙通過社交平台招募人員批量發布虛假經歷帖文,利用"今天剛到浦東機場落地"等相似開頭製造熱點,單月發文量達70餘篇。這種以技術為外殼的偽裝手段,使得虛假信息更易突破用戶認知防線。
某網絡水軍團伙控制20萬個帳號,通過發展下線搭建起覆蓋註冊、發布、分成的利益網。他們精心設計圖文特徵規避檢測,甚至利用算法漏洞獲取平台補貼。此類行為不僅擾亂市場秩序,更嚴重損害公眾對數字生活的信任基礎。法院判決顯示其已構成非法經營罪,違法所得全部追繳。
內容平台通過分析用戶行為特徵建立防禦體系:高頻次同質化發布、集中時段互動激增等異常模式成為打擊重點。小紅書在2024年專項治理中封禁超400萬個黑灰產帳號,成功將虛假流量占比壓縮70%,使真實創作者獲得18.46%的流量回歸。技術團隊發現,儘管黑灰產不斷變換文字變體和傳播場景,其行為模式仍存在可識別特徵。
上海建立跨平台水軍監測機制,公安、市場監管等多部門形成協同治理閉環。監管部門指導平台運用AI技術前置攔截異常帳號,同時推動用戶參與監督。數據顯示,"兼職搭子""拼接小作文"等新型違規手段已被納入重點打擊範圍,部分案例通過公眾舉報實現快速處置。
在數字生態治理的持久戰中,真實流量回歸需要監管、平台與用戶的三方合力。上海行動不僅展現了技術對抗的最新成果,更構建起從監測預警到司法追責的完整治理體系。只有持續完善多方協同機制,才能有效遏制黑灰產變異升級,讓網絡空間真正成為可信的信息交流場域。
(本文數據均來自"清朗浦江·2025"專項治理公開信息及平台治理報告)